4月26日上午,吉林省人民医院支援吉林市医疗救治队第1医疗组医护人员与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进行10楼新冠病区交接。历经49天,从3月寒冬奋战到春暖花开,圆满完成了本次支援任务,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支援吉林市期间,一共接治新冠确诊患者178人,治愈出院134人,转诊10人,救治年龄最大的患者95岁,最小患者2岁,救治60岁以上患者62人,80岁以上患者24人,救治并照护感染新冠病毒的肾脏透析患者34人,患者无一例死亡。

3月8日,根据吉林市疫情需要,组建医疗队伍支援,吉林省人民医院支援吉林市医疗救治队3月9日清晨即整装出发,到达吉林市后,通过严格防护考核,当晚直接编组上岗,换下已经精疲力尽的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医护人员,接管该院10楼新冠患者疗区。

20名来自各个科室的医生,50名平均年龄46岁的护士,虽同在一个医院工作,却从未在一起配合过。要迅速熟悉这家定点救治医院的电脑操作系统、医院布局及工作程序,还要克服最初几天的后勤保障困难,确诊患者又同时大量集中入院治疗,工作任务繁重、复杂,稍有不慎将引发医护团队感染。得知有其他医疗队出现大面积感染而减员撤回时,队员们情绪紧张、凝重。

24小时不间断,每班次6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防护服、护目镜、面屏、橡胶手套全副武装,救治和照护的双重体系,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很多队员出现皮肤湿疹、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体力透支,经常有人不知不觉就累倒在椅子上睡着了。

领队孙伟红主任说:“这个时候,没有其他办法,我们必须靠各医疗组和护理组的团结、坚持,靠我们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坚守岗位,完成工作任务。”

护理部领队康宏宇,是在妈妈的凝视下转身,走向吉林市的。妈妈80多岁,卧床多年,也是省医院的一名退休医生。出发吉林市之前,老人依依不舍地看着她,不言不语。康宏宇虽然心有牵挂,还是把母亲交给保姆照看,按时出发了。只有在结束工作的空闲时间,她才能通过手机视频连线,看一眼妈妈。

内分泌一科护士长张春秋来吉林支援之前,最放心不下的是卧床十多年的母亲,还有即将中考的女儿,她是带着牵挂出发的。3月9日当晚,她就带着同组护士完成50名新冠患者的采血工作。 “3月24日晚刚刚出舱,就接到我老公电话,得知我公公突然病逝,本来他照顾我妈和女儿已经很不容易,特殊时期只有他一个人料理公公的后事,我泪如雨下。我不能送公公最后一程,只能心里默念:爸,您一路走好。”

肛肠外科副主任护师田琪,今年已经52岁了,田琪的儿子是警察忙于抗疫执勤,也没回家。83岁的老母亲惦念女儿跟外孙,从4月1起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连拖鞋都穿不上,整天只能坐着,无法睡眠,为了不影响田琪工作,一直没有告诉她。4月12日,老人出现呼吸衰竭状况,紧急送吉大一院抢救,经过一夜抢救仍没完全脱离危险。母亲抢救当天,田琪在疗区值班,得知消息后含泪继续工作。

护士李春荣这次她跟两个小姑子一起来参加抗疫支援,小姑子付大元58岁,付大毛55岁。李春荣忙到忘了自己的生日,3月26日清晨,医疗队微信群里一条条生日祝福传过来时,她才想起是自己59岁生日。“我们工作在高强度岗位上,但不输年轻人,我们在长辈的影响下从医,工作就要兢兢业业。感谢大家的祝福,退休前还能有机会贡献力量,守护家乡,我很幸福。”

护士于艳利已经56岁,主动请缨成为医疗队的一员。她和王明宇医生搬运一名瘫痪患者的过程中左肩拉伤,忍痛坚持把患者安全放置到CT床上,后来经过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左肩袖损伤,或许这个病痛会与她长期相伴。

邢丽艳医生颈椎病突发,伴有严重眩晕、头痛,短暂休息后再次上岗。陈静医生、周颖医生在工作中腰部受伤,僵硬的步态一直坚持到支援任务完成,顺利交接。

王贺医生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哮喘、冠心病,这次突发疫情,身为医生的儿子、女儿、儿媳、共同战斗在抗疫队伍中。父亲每天担心孩子们的安危,夜不能寐,但他在视频中对王贺说:“放心吧!我没事,你们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患者的认可与感谢经常触动医生护士们的内心。因为隔离救治,新冠患者的生活照料都由医护人员承担。一位70多岁的脑梗后遗症卧床失能患者,陈旧性褥疮发作,疼痛难忍,主任医师李宏伟发现后,马上采取治疗手段,亲自换药护理,几天之后疗效显著,家属要送锦旗感谢,被李宏伟婉拒了。他说医者要有仁心,恰好自己专业对口,只是举手之劳,不能看着患者有痛苦不管。

护士王晶给一名坐轮椅的盲人患者喂饭,当他知道这是来自长春的医疗队,竖起拇指真诚地说:“你们离开家到这里来救治我们,谢谢!谢谢你们!”

4月28日零点,长春、吉林两市同时宣布解封,人们逐步回归正常生活秩序。为了这一刻,付出都值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