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吉林,就必须得说到黑土地和冰雪。一些食物前面加上“东北”二字,似乎就是质量与美味的保证,黑土地俨然成了东北的代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冰雪就像是咱吉林的灵魂。

没错,今天的央媒看吉林,就把目光聚焦到了让吉林人骄傲的“黑土地”和“冰雪”上,还有“发展”与“安全”!


【资料图】

今日《人民日报》第18 版以《藏粮于地,让更多农田变良田》为题,报道吉林省全面提升质量,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保护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报道将目光聚焦到了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田间。作为吉林省首批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县之一,榆树市全域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广隆村建起水肥一体化设施,覆盖1.5万亩黑土地,精准施水施肥,节水、节肥、增产效果明显。

采访的居民丛百元说:“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收益持续增加,乡亲们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目光转向“冰雪”,进入冬季,吉林冰雪的火热持续升温,这不,央媒今日的多篇报道再次聚焦吉林的冰雪!

人民日报《观长白丨“长白天下雪”之你好,长春!》今日走进长春多个滑雪场。

报道中介绍,近年来,长春市都市冰雪圈发展很快,除了庙香山滑雪场,城市周边还有天定山滑雪场、莲花山滑雪场,以及坐落于净月潭森林公园的净月潭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还是每年一届的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暨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的举办地。专业赛事,大众参与,每年滑雪节期间,净月潭都成为欢乐的海洋,专业选手和普通大众共享冰雪之美、冰雪之乐。

从长春“奔向”长白山。今日新华社以《带你看冬日长白山天池》为题,用视频的方式带广大网友走进长白山。

入冬以来,吉林长白山降雪持续,披上冬装的长白山天池等景点惊艳亮相。皑皑白雪将长白山打扮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宛如童话世界。

吉林的冰雪吸引八方来客!

吉林的冰雪不仅好看好玩,还让吉林的“冬闲”变“冬忙”,新华社推出报道《新华全媒+|吉林:“冬闲”变“冬忙” “冰雪经济”拓宽致富路》,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也纷纷聚焦。

报道中写道:近年来,吉林省大力发展冰雪产业,让“冬闲”变“冬忙”。“冰雪经济”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新引擎,拓宽村民雪季致富路径。

除了“黑土地”和“冰雪”之外,央媒也关注到了吉林的“发展”与“安全”!

人民日报以《将设施、系统、服务嵌入制造企业生产销售全流程 快递进厂 降本增效》为题,走进吉林长春一汽富晟集团有限公司。

报道中写道:今年,为更好匹配中通的运输效率,一汽富晟还专门上线了自动化提货机,以加快零部件出库速度。同时,升级了信息化系统,为每家4S店、每个包装箱提供专属编号,做到运输全链条可视化和可追溯。快递企业与整车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快递业以售后物流为切入点,加强与制造业合作的缩影。

写在最后,聚焦“安全”!

党的二十大对安全问题高度重视,提出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新华社以短评的方式报道我省《以铁的措施全面整治安全隐患》。

报道中写道:在十二届吉林省委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上, 会议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铁的决心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以铁的手腕排查安全事故风险,以铁的措施整治各类隐患,以铁的规矩严格执纪,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抓安全生产,要“实而再实”,要“细而再细”,要“深而再深”,要“严而再严”。

生命重于泰山,责任重于泰山。筑牢安全屏障,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只有全社会持续凝聚起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狠抓落实,才能把安全生产的堤坝筑牢守好。

图片为网络截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