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再苦再难也要顶住扛住!救治一刻都不能停!”这是近一阶段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急诊是一个全年无休的地方,这里每天就像“战场”,医护人员奔跑着忙碌着,争分夺秒、竭尽所能在最短时间抢救患者的生命。
近期,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不断增加,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每日接诊量骤增,单日最高达到1800余人次,较以往500~600人次的接诊量翻了三倍,其中急危重症患者数量单日最高达到200余人,比平时增加了4倍。
(资料图片)
一边是患者激增,另一边处在最前沿防线的医护人员们不断被感染,科室人手紧张,工作压力巨大,连日来急诊始终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使命在,责任在,阵地在。
为了让前来就医的患者得到精心治疗,急诊成立领导专班,24小时驻点急诊大厅,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全科人员“轻伤不下火线”,责任与担当让他们选择带病坚守岗位,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已是常态,甚至顾不上吃饭和上厕所,最大程度将所有时间用于救治患者。他们以艰辛付出再次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战疫防线,保障了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
“8只阳”齐心协力挽救患者生命
“病人现在危险,赶快进行抢救!”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急诊大厅接诊了一位56岁男性患者,来医院时初步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状态,在抢救中患者又突发呼吸困难,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危在旦夕。
急诊心内科迅速对患者展开心肺复苏抢救,并在心内科副主任贺玉泉教授、刘国晖教授等多名专家会诊后,决定进行ECOM(人工心肺)辅助治疗。制定手术方案后,ECOM小组8名医护人员顶着高烧和身体不适迅速就位。3个小时的紧张手术,8个人齐心协力的配合,顺利将ECOM辅助泵植入患者体内,成功将患者拉回生死一线。手术次日,患者便已恢复苏醒,心率和血压恢复正常循环状态明显好转。并与术后第三天成功撤机,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准备出院。
30分钟助60岁心梗老人脱险
一名被感染新冠病毒阳性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60岁患者从双阳区紧急转运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老人的心脏供血血管被阻塞,心肌开始坏死,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手术救治,老人随时有生命危险。
急诊心内科接诊后,迅速为老人开通绿色生命通道,术中发现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内科介入医生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后右冠状动脉血流恢复,目前老人已经脱离生命危险,症状也明显得到缓解。
像这样“生死时速”的救援在急诊大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疫情之下,生命至上。作为医院的“急”先锋,该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在医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守初心、担使命,彰显医者大爱,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奉献和专业支撑起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防线。
图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