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原标题:防汛抗旱 积极应对——当前南涝北旱一线扫描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于文静、黄垚

水利部21日发布汛情通报,珠江流域北江今年第2号洪水将发展成特大洪水,西江今年第4号洪水正在演进,水位继续上涨并将较长时间维持高水位运行,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1日22时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

20日12时至21日12时,珠江流域西江中下游、广东北江、湖南湘江、江西乐安河、浙江钱塘江、福建建溪等11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21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22日白天,河北南部、山东中西部、河南、安徽中北部、江苏西北部等地有35℃至36℃高温天气,局地可达40℃以上。

强降雨连日来“盘踞”南方,高温则持续“烧烤”北方。面对南涝北旱在全国一些省区市发生,各地各部门防洪抗旱工作积极作为、加强应对,将损失和影响减至最低。

南涝北旱:39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部分地区旱情露头并快速发展

“入汛以来,全国共发生17次强降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5次,其中华南东部和北部、江南东部和南部、西南中部和西南部、东北中部等地偏多三成至七成,21个省区市39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处长王为说,汛情主要发生在南方,其中广东北江、江西乐安河等14条河流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

5月下旬以来,珠江流域发生2次流域性较大洪水,西江发生4次编号洪水,北江发生2次编号洪水,韩江发生1次编号洪水。汛情呈现强降水过程多、大江大河编号洪水集中且频次高、中小河流洪水多发等特点。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华南入汛以来,闽粤桂琼四省区平均降水量81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2.7%。强降水致珠江流域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给交通及农业生产等带来不利影响。

与南方河流水位上涨不同,热浪成为连日来北方天气的“主旋律”,尤其在华北、黄淮、西北一带多地出现同期少见的酷热天气。受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部分地区旱情露头并快速发展。

水利部统计显示,从全国来看,旱情较常年同期偏轻。但内蒙古、河南、陕西等部分省区旱情较重。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今年以来,我国农业气象条件总体较好,灾情明显轻于常年。进入主汛期,农业气象灾害呈现“南涝北旱”特点。

全力应对:各地各部门形成合力有效应对水旱灾情

20日,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就南方汛情继续召开防汛专题视频会商调度,与中国气象局、水利部、自然资源部会商研判,视频连线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防办,研判汛情,调度部署珠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防汛救灾工作。水利部多次视频连线广东省人民政府、水利厅和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研究部署西江、北江洪水防御工作。

近日,河南正值夏播关键期,高温抗旱抢种刻不容缓。气象部门加强与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会商,及时了解抗旱抢种进展和气象服务需求,有针对性提出生产建议,指导科学调度水源,确保旱区用水。

面对南涝北旱的不利自然天气,受影响的地区积极行动起来,各地各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王为表示,入汛以来,水利部7次发布洪水预警,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送山洪灾害气象预警44期。长江、珠江、太湖流域1479座(次)大中型水库共拦蓄洪水377亿立方米。

在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的黄淮海地区,农业农村部近日派出3个工作组并组织专家科技小分队,赴河北、山东、河南受旱地区,指导地方落实科学抗旱关键措施,完成夏播任务和推进夏管。

事预则立:打防汛抗旱有准备之仗,防范“旱涝急转”

珠江流域正在经历第二轮流域性较大洪水,长江流域一些河流依然超警。未来这些地区汛情会如何发展?

据了解,目前,西江干流武宣至桂平、龙圩至德庆江段,北江干流韶关至三水江段,广西柳江、桂江,湖南湘江上游,江西鄱阳湖湖区及乐安河、信江、修水等6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王为说,当前珠江、长江流域部分江河水位较高,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下一步,水利部将重点做好雨情、水情、汛情监测预报预警,科学调度运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指导做好江河堤防防守,保障水库度汛安全,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

针对北方旱情,王为表示,当前旱情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和局部山丘区农村供水。虽然北方地区大中型水库蓄水情况总体较好,但仍需防范局地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今年农业防灾减灾形势,农业农村部及早部署安排,加强监测调度,搞好物资储备,指导科学抗灾,加大救灾支持。

天气情况直接关系到汛情和旱情的防御。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预计22日至30日,北方多降雨过程,华南、江南降雨减弱;7月,东北中部和南部、华北东部和南部、华中北部、华东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专家指出,针对气象部门预计后期北方降雨偏多的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抗旱的同时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防范“旱涝急转”。

关键词: 南涝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