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原标题:K5117次列车每年只往返一次,但它开行了19年,运载过3万多名“考”出大山的考生,今年它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引题)
定格在记忆里的“高考专列”(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静 通讯员 张学鹏
阅读提示
以前每年的6月6日,大杨树站都像过年一样,乘坐专列前往阿里河镇参加高考的近千名考生在广场前列队,这趟车叫“高考专列”,全国仅此一列。
6月6日7时,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杨树站候车室内,56岁的客运主任程显闽正在引导旅客进站,车站里没有了往年学生们的笑声。“连忙了19年,突然闲下来了,总是觉得少了什么。”听到远处传来大杨树二中为考生加油的锣鼓声,他布满皱纹的眼角也跟着跳了一下。
以前每年的6月6日,大杨树站都像过年一样,乘坐专列前往阿里河镇参加高考的近千名考生在广场前列队,老程提着扩音器引导考生排队,又要盯着安检验票,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老程服务的这趟车叫“高考专列”,全国仅此一列,而老程正是专列的发起人之一。
站台上的洁白哈达
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位于大兴安岭南麓,是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于高考考点必须设置在旗(县)所在地,该镇考生都必须到135公里外的阿里河镇参加高考。过去两地没有直达火车,公路也不完善,考生要多次换车才能到达考点,赶考极为不便。
2003年,仅大杨树二中就有1000余名考生参考,乘坐火车需要在加格达奇站进行中转,而如果选择公路出行,则要组织30辆以上的大巴车,这在当时困难极大。程显闽了解情况后,与车站领导商讨开行“高考专列”,并得到上级同意。在大杨树站,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去往阿里河考点的“高考专列”。
正值盛夏,程显闽和同事顶着高温,进校调查考生情况。当年,火车票还需要人工打印,大家连续几天工作,按时将车票交到学生手中。“我还记得,一名贫困考生接过免费车票时的眼神。这趟车对我们而言,只是一趟车,但对于他们,则承载着梦想。从此,这趟专列对我们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此后的每一趟“高考专列”,程显闽从未缺席。“每年客流都要提前统计,提前组织列车车体、打印车票,还要增加进站绿色通道,组织专人引导。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忙了。”
今年49岁的许峰是加京车队加京六组的列车长,首趟专列开行时,他临时接到了担当乘务的通知。“我当时刚刚考上列车长,心里很是忐忑,生怕出现什么闪失。”许峰说,“那时专列还是绿皮车,饮用水需要茶炉燃煤烧水。6月天气炎热,为了保证学生饮水,供水员老陆一直守着茶炉,水开后马上送水,车厢降温靠风扇,风扇不管用,乘务员就一遍遍地擦地降温。”
许峰记得,出发的那天,当地政府为了感谢专列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考生出行难、交通成本高的问题,在站台上为他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老师好》,看着看着就哭了
自2003年首趟专列开行之后,许峰又先后10次担当这趟列车的乘务工作。为缓解考生紧张情绪,乘务员准备了快板、三句半、唱歌等小节目。“当时乘务员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干劲儿十足,老刘都51岁了,为给孩子们加油,特意现学的快板。”许峰说,他曾问刘师傅,一把年纪为啥精神这么足,刘师傅告诉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一年都难回来一次,“看见他们,就好像看见了我的孩子。”
19年来,“高考专列”不断提档升级。大杨树镇第二中学老师李佰芳十分感慨:“刚开始是绿皮车,2018年升级为空调车,2019年,列车带着照相机为考生拍摄‘专车毕业照’。”专列工作越来越细致,在站前设爱心服务站,免费提供文具和雨伞,进站口前设“鲤鱼跃龙门”,运行时间也从3个小时压缩到两个小时……
今年49岁的周立华是加京车队哈漠五组的列车长,曾先后3次担当高考专列的乘务任务。“我是2019年担当这趟列车的服务工作,那一年列车被授予了‘共青团号’,我们在车厢行李架上悬挂了500张照片,记录近几年来一届届随车圆梦的考生,如同一次摄影展。”升级的不只是车厢硬件,节目也升级了,列车上用投影仪播放电影《老师好》,孩子和老师们看着看着就哭了,师生拥抱在一起。
近年来,公路修好了,私家车也多了,但“高考专列”依旧是当地考生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考生坐专列、家长开汽车成了一种常态,坐着专列去高考,成了一种情怀。因为,高考各奔东西,坐列车一起赶考,可能是大家高中时代最后一次相聚,有的少数民族考生会身着盛装登车赴考。
“高考专列”精神会延续
在过去的19年里,K5117次火车在6月5日中午12点从大杨树站驶出,6月8日下午18点从阿里河站发车,时速60公里,单程运行2小时27分,每年只开行往返一次。作为公益专列,票价为12.5元,2018年变为全空调车后,上涨到21.5元。19年来,有3万多名考生坐着这趟列车“考”出大山,很多人学成后回来建设家乡。
“有回来当高中老师的,有当村主任的,也有回到这个车站的。”老程指着一位正忙着检票的姑娘说。姑娘叫孙晶,2011年坐专列去高考,毕业后成为大杨树站的客运值班员。每年6月5日,她都会跟着老程服务考生,看到考生就好像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而回到家乡也是我的选择,能在家乡实现人生价值,我很高兴。”孙晶说。
老程的头发白了,也快要到退休年龄。他曾想退休后当专列的志愿者。但没想到的是,他和“高考专列”的情缘,永远定格在去年。今年4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批复设立“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第二中学高考考点”。6月7日,440名学子就地参加高考,专列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高考专列”停了,但在林区、垦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哈尔滨铁路部门保留开行9趟公益慢火车。去年服务最后一趟“高考专列”的张勇,现在服务于“哈尔滨—漠河”的K7041/2次,这趟车是山区群众就医、学生上学的重要交通工具。“我们会把‘高考专列’精神延续下去。”张勇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