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金山”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刘红文
盛夏的新疆阿克苏大地,天蓝、地绿、景美。北起天山南至塔里木河,郁郁葱葱的林海护佑着一片片绿洲,绿水青山如今已成“金山银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阿克苏,近年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相继启动实施了五个百万亩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文明建设让戈壁变绿洲、荒漠变果园,走出了一条从种树到“种富”,从荒漠到林海,从生态美到百姓富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向荒滩要绿色
高空俯瞰阿克苏,沃野千里,整个大地犹如铺了一张绿毯。漫步阿克苏市多浪河景区,映入眼帘的是清澈的河水、青青的芦苇,不时有水鸟嬉戏觅食。
绿色代表希望,孕育着生机,美丽阿克苏建设离不开那一片片绿色。驱车沿着柯柯牙一路北行,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生态林和硕果累累的果园,从原始贫瘠的盐碱沙地到瓜果飘香的绿洲果园;从风沙蔽日、戈壁荒原到绿色林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过去这里全是戈壁荒滩,只要一刮风,就是黄沙漫天。现在好了,都成了果园,风沙少了,环境变好了。”果农杜明超说。杜明超是阿克苏市红旗坡片区林海社区果农,得益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他在昔日的戈壁荒滩上种植特色林果。短短几年时间,他的付出就得到了回报,果树成林,收入颇丰。
柯柯牙,意为“青色崖壁”,是阿克苏市、温宿县风沙危害的主策源地,冬春时节,往往是狂风裹挟黄沙,天地浑浊一片。“春天一片树、秋天一捆柴”是历史上植树造林失败的真实写照。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党委书记刘宁介绍,为彻底逆转荒漠化,地区决定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绿化柯柯牙,这一干就是30多年。接续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之后,又启动实施了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等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硬是在亘古荒原上建成了一道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柯柯牙原始荒漠地貌。
绿进沙退果满园
7月正是特色林果膨大期、小林果成熟期,走进地区各地,果农正忙着田管或者采摘小林果上市销售。自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开始实施以来,阿克苏按照“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在土质贫瘠、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搞绿化建设,以林果业为主的荒漠绿化造林模式使特色林果种植“井喷式”发展。
种植面积450万亩,产量255万吨以上,产值165亿元,特色林果种植的遍地开花让戈壁变林海,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走进温宿县柯柯牙镇,沿途郁郁葱葱,苹果、核桃、红枣等特色林果挂满枝头。这两天,果农秦利建在忙着给苹果套袋和施肥。
“果树挂果多、长势好,今年是一个丰收年。”秦利建说。随着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的启动,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改善了这里的生态和土壤环境,也让如秦利建一样的果农发展特色林果走上致富路。
温宿县柯柯牙镇龙口村农民秦延坤和邻居吐尔洪·尼亚孜是村里的第一代果农,“刚开始种树时没有水,我们就开渠饮水,没有住的地方就住地窝子。除了种防护林外,我们还种果树,大风、虫灾、冻害、冰雹轮番来袭,我们都没有放弃,反复尝试提高果树成活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果树成荫,我们住进了幸福窝里。”吐尔洪·尼亚孜说。
生态文明建设不停歇
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4公里,集生态林、经济林、防风林于一体,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实施不仅让荒滩戈壁改变了模样,还形成了柯柯牙精神。如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柯柯牙精神,年年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续写着沙退人进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走进位于阿瓦提县的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点,一株株杨树、沙枣树生长正旺,昔日的沙丘正被一片片绿洲覆盖,片片湖泊及林草,已让这里建成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区域。
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科科长马存旭说:“树多了,环境好了,野生动物也多了,生物多样性恢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