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特写:奔波在救治危重患者路上的麻醉科医生
中新网上海12月27日电(记者 陈静)最近几天,每天直到深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下称:仁济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顾新宇将最后一位患者送到医院急诊,完成交接后,才能结束一天的奔波,回到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27日,顾新宇作为随车医生,已前往8户拨打了“120”的患者家中参与院前急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近,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大幅增加,民众对120救护车的需求量骤增,上海的院前急救迎来严峻考验。据悉,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已扩容急救队伍,仁济医院派出5名麻醉科医生紧急支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回忆22日的情形,麻醉科医生鲁智生说,当天,上午11点半接到通知,下午1点就要参加集中培训,时间紧迫,自己来不及休整,直接从仁济医院南院区手术室奔往上海市急救中心。而以往,这种培训要进行一个月,这次给麻醉医生的特殊培训,只进行了一个半小时。22日下午4点,他们就跟车启程了。
“我们每天上午10点跟车出发,一般都要忙到晚上8点以后,当中除了抽空简单吃点午饭和晚饭,基本没有停下休息的时间。”顾新宇说,“接到急救中心调度电话,不管多晚,我们都要立刻出发。”
据介绍,麻醉医生们参与急救的都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有很多人住在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作为急救医生顾新宇还要和驾驶员、担架员一起把病人从楼上抬下来。“遇到住在五六楼的病人,楼道又狭窄,急救的难度增加了。”顾新宇坦言。
已经在救护车上连续工作了6天的鲁智生告诉记者,这些天“120”出车急救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以上、抗原阳性的老人,多数有反复发热、四肢无力、低氧、神志淡漠乃至昏迷等情况。在他接诊的病人中,有位老年患者,家属以摔跤、昏迷、二便失禁呼叫“120”。救护车到达后,在简单询问症状和病史、判断病人瞳孔、呼吸和脉搏后,老人被抬上担架送到急救车上。在去就近医院的途中,鲁智生持续监测和观察患者的颈动脉波动和呼吸,评估生命体征,到了急诊大厅,接诊护士量了血压和脉氧饱和度,指脉氧只有70%,情况很是危急。
“家属如果发现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有病情恶化趋势,应该早点送医院。”顾新宇建议从三个方面判断病情是否恶化: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30次、血氧饱和度低于93%、发热超过3天。
平日里,麻醉医生在手术中负责维护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冲到了救治危重患者的第一线。上海市卫健委方面介绍,目前,上海15家三级医院派出了45名麻醉医师支援上海市急救中心。麻醉医生为何可以堪当此重任?
据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俞卫锋介绍,“120”接诊的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支气管炎的脆弱人群,这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有时候在路上就会有风险,急需加强院前急救。而院前急救要求医护人员熟练掌握高难度的救护技术,迅速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电击除颤、气管插管、血压的处理等,能集这么多技能于一身的,除了急诊科医师,就是麻醉医生。“让麻醉医生跟车到患者家里接人,是将抢救过程前移,对被感染又有基础病的脆弱人群来说,出现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用最专业的技能为患者展开救护,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位专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