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电话打得进、车辆派得出、救治有保障——江苏急救一线见闻

新华社南京1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邱冰清

1月19日下午4点20分,上一个任务刚结束,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北分站站长莫钧锐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

“70多岁的老人,肺炎合并消化道出血,快,出车!”莫钧锐招呼同事,跑向救护车。路上,他电话询问家属,包括患者具体症状、病情持续多久等,并做好相关准备。约10分钟后到达现场,他们拿起急救箱、担架等,快速展开急救和转运工作。

早上8点上班,8点5分接到当天第一个出车任务,到下午5点,莫钧锐和同事们完成9次急救任务。接线快、派车快、出车快,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尽快到达现场,快速把患者送到医院……

近年来,江苏将急救站点建设纳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全省建有13个急救中心、770个急救站(点);配备救护车3109台,其中负压救护车1136台;建成83个救护车洗消中心。有效地保障了急救站点在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两个战场双线作战。

此外,为保障急救站点应开尽开,江苏在根据疫情发展趋势等情况制定各站点梯次队伍应对方案的同时,与交通部门、公交系统及第三方非急救转运企业对接,确保转运车辆满足需求。

“急救,既要‘急’,也要‘救’。”江苏省院前急救质控中心主任高飞说,救护车是个抢救单元,有专业急救人员与设备,同时有信息化支撑,既要准确判断病情,又能对症处置,救得及时精准。

不久前,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南分站的急救医生沈佩转运了一位73岁的钱先生。老人的血氧饱和度在60%上下浮动、满肺湿啰音、鼻导管的吸氧效果不佳,沈佩判断老人可能是顽固性低氧血症。

急救车上,沈佩和同事给老人使用了无创呼吸机,使其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直到抵达接诊医院,为患者赢得时间。“对患者来说,第一时间获得正确处理,非常重要。”沈佩说。

如何保障重点人群的急救需求?患者送医后,医院如何接得住、收得快?江苏统筹部署、超前谋划,打通重点人群摸排信息与院前急救信息通道、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通道、医院急诊与病房转诊通道。

为保证重点人群有急救需求时第一时间回应,常州对65岁以上老年人情况进行摸排后,将其中实行红色标签的高风险人员信息推送给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列入优先保障范围,一旦接到救助电话,优先派车、处置。

为进一步畅通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衔接,提高急救转运效率,江苏要求各市急救中心及时反馈院内等待交接情况,半小时内由各市120调度中心负责调度协调,超出半小时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督办协调。在南京,各三甲医院由院领导带领医院医务处、护理部、急诊部等部门负责人在急诊现场协调与120救护车交接,力保收治及时、交接顺畅,提高急救转运效率。

为避免患者在急诊滞留,东台市人民医院将医院公卫、院感、肿瘤、普外等科室人员组成专班,根据医院后台显示的急救车上患者的相关指标及急救医生反馈情况,快速将患者分流至各病区,减少医院急诊室“压床”现象。

“即将迎来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时刻关注江苏各地急救中心的核心数据变化,每日进行分析研判,同时加强调度员、急救车组等力量储备,确保‘电话打得进、车辆派得出、救治有保障’,切实满足群众急危重症及时送医需求。”高飞说。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急救中心 第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