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24年,情满京哈线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通讯员 桑月颖 实习生 孙元辅

对于张淑丽而言,1249公里的京哈铁路线,她走得比回家的路还熟悉。

50岁的张淑丽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客运段北京车队Z16/5次一组的列车长。1998年,26岁刚刚参加工作的她,就来到哈尔滨客运段北京车队值乘被誉为“龙江第一车”的T18/7次列车,在这里,张淑丽从列车员、业务员一直干到了列车长。2015年5月,T18/7次列车延长到牡丹江后,张淑丽又先后值乘了哈尔滨至北京间的Z18/7次、Z16/5次列车。

“没准我能在‘京哈线’上一直干到退休。”十几年前的一句玩笑话应验了,张淑丽在京哈线上一干就是24年。

“干好服务要先塑形、再修心。”是张淑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工作这么多年,张淑丽的工作岗位在变,但服务好旅客的信念一直没有变。无论冬夏,张淑丽都会在出乘前带领班组在站台上练习服务礼仪、队列形体,“先有精气神儿,才有冲锋劲儿,才衬得上这最好的列车”。多年的乘务工作下来,她还总结了“十个一点”和“三心”服务法,被身边很多同事借鉴运用。张淑丽还准备了不同颜色的中国结,用来标注重点旅客,方便重点照顾。

“不管是当年的T18/7,还是Z18/7、Z16/5,都是夜行车,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大晚上的,旅客上车就睡觉了,有啥可忙的’,但其实夜行车要注意的事更多。”张淑丽说,Z16/5这趟车老年旅客居多,还经常会碰到去往北京看病的重点旅客,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为此,她不仅阅读医学救护书籍自学了急救知识,还准备了一个小茶叶盒随身携带,里面装着硝酸甘油、降压药、速效救心丸等,以备不时之需。“巡视的时候如果发现有突发疾病的旅客,马上就能拿出来,多争取一秒钟,旅客就多一分平安。”几样不起眼的小东西成了张淑丽多年来的“左膀右臂”,帮助她救助过300多位突发疾病的旅客。

20多年来,经张淑丽培养出的优秀列车长共有13位,在他们眼中,“张姐”就是班组里的“顶梁柱”、急难时的“定心丸”。跟张淑丽走班最久的列车长李强回忆道:“2017年,有一次车厢里一个11岁小男孩高烧不退,抽搐至半昏迷,孩子的母亲又急又怕只顾着哭,我也慌了。张姐到了之后第一时间联系前方车站医院,取来白酒给他进行物理降温;担心孩子抽搐时咬到舌头,张姐就把左手掌垫到了孩子的两齿之间,直到把男孩送上救护车后,我们才发现张姐的手掌上留下了两排小牙印,而且已经渗出了血珠。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萌生了也想做一个张姐这样的列车长的念头。”

列车就像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张淑丽24年的职业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被旅客找毛病、发无名火甚至指着鼻子骂的时候都有,起初还会委屈得自己跑到一边去抹眼泪,后来慢慢地就跟自己和解了。”张淑丽的手机相册里,一直保留着一张照片:一个旧的老式铁皮饭盒,里面装满了猪肉芹菜馅的饺子。那是2013年的除夕夜,一位张淑丽曾经帮助过的家住北京的76岁老人带着孙子上站台专门为她送的。张淑丽说,那是她吃过最好吃的饺子,也正是那一盒饺子,让她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十大“服务明星”、全路先进女职工、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张淑丽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牌奖章被她压了箱底儿,唯独一张2005年获得的“全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张淑丽挂在了家门边墙上最显眼的地方,那是她工作后获得的第一个荣誉。每次穿好制服戴好臂章准备出乘时,张淑丽都会看一眼这个证书,她总说,这份荣誉算是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个“初心”吧,守着这份初心,干得再久、付出再多也不会觉得累……

关键词: 这么多年 硝酸甘油 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