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母亲发现9岁女儿受侵害却未及时报警——(引题)

大数据筛出线索助力强制报告制度落实(主题)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卢越)家长在给9岁女儿洗澡时发现异常,但因考虑与加害人有亲属关系,未及时报警,导致部分证据灭失。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发现尚未掌握的涉未成年人异常诊疗记录等数据,通过刑事立案监督、民事监护干预等形式,加大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大数据赋能未成年人检察监督典型案例,披露了这起“浙江省湖州市检察院督促强制报告制度落实大数据监督案例”。

案情显示,王某在给9岁的女儿洗澡时发现其下身红肿,遂将其带至浙江省湖州市某医院就诊。其间,女童称被人欺负。医生询问是否已报警,王某称会自己报警。后王某丈夫董某因考虑与加害人有亲属关系,未及时报警,导致发案滞后,部分证据灭失。

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发现,该问题并非个例。强制报告制度实施以来,因报告主体等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而错失破案良机的案件时有发生,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报案率、发现率低等突出问题客观存在。2021年12月,通过大数据分析,检察机关发现近两年本地区存在大量涉未成年人异常诊疗记录,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项监督,切实抓好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落实。

通过大数据汇总比对,检察机关发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涉未成年人异常诊疗记录,将其中涉嫌性侵犯罪线索移交公安机关。针对监护人未及时报警、长期放任被害人在外留宿等监护不当行为,制发督促监护令,监督落实监护职责。

检察机关通过数据分析,联合湖州市卫健委对强制报告执行问题突出单位进行督促整改,健全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医疗领域强制报告信息的常态化报告机制;启动强制报告“一键智达”应用场景建设,联合湖州市公安、市卫健委等部门开发诊疗系统自动预警报告系统、打通部门壁垒形成闭环治理。运行以来,自动报告线索80余条,同比上升5倍,已立案侦查侵害未成年人案件7起,联合帮扶救助8人次。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检察机关 证据灭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