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中学生发现问题,做了调研,还得了奖(引题)
街头修车摊儿少还不好找(主题)
北京晚报记者 徐英波
(资料图)
自行车胎没气了,推着走半小时都找不到修车摊儿……这样的无奈不少骑车人都经历过。大家盼着修鞋、配钥匙更方便的同时,修车摊儿也能重回身边。
中学生建议增加修车网点
“没想到找个修车摊这么费劲。”陈经纶中学分校初一学生杨晗章遇见了一件尴尬事,她和妈妈骑车去望京,开锁时不小心把车钥匙拧断在锁眼里了。她拿出手机,却搜不到附近修车摊儿的信息;沿着路边寻找,走了半小时一个修车摊儿也没找到。
她和妈妈只好把自行车抬回了家。“我俩抬着车走了三四公里,回到家时我俩全身都湿透了。”爱好骑行的杨晗章这才发现,身边的修车摊儿实在是太难找了。
开学后,杨晗章特意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收回的246份问卷中,有78%的人都表示,在家附近难觅修车摊儿的踪影。接下来,在第十四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评选活动中,杨晗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在城市中自行车维修网点数与自行车存量并不匹配。我建议将自行车维修这项民生服务纳入到网络便民服务信息中。自行车维修点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相关部门也可以和共享单车运营商合作参与。”最终,她的建议获得了“科学建议奖”。
街头修车摊儿难觅踪影
圆明园西路附近居民区密集,有大大小小十多个小区。在圆明园西路与天秀路的十字路口,记者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出发,每个方向走了约3公里,都没有在路边找到便民修车摊儿。
随后,记者又沿小路继续寻找。“想要补胎,旁边小区有,您去里边问问。”在圆明园西路3号院附近,一位自行车店的店员给记者指了个方向。记者走进小区大门,很快就在楼群里转了向,一路询问了两位居民,绕过五六栋高楼,才找到了一家自行车修理店。
在肖家河社区深处,记者无意间找到了一处有门面房的修车点。“补胎,电动车、自行车都是10元。”店主徐师傅说,“我们这地方不好找吧?我在这儿开店二十多年了,来的都是老主顾,甚至有顾客住在上地,专门让我上门去补胎。补胎10元,上门费得20元,不然他把车推到这儿来更费劲。”
记者发现,这些小区的底商中,生鲜超市、便利店、口腔医院、面包店、宠物店、健身房等一应俱全,就是没有看起来“接地气”的自行车修理点。记者找到了两家品牌自行车专卖店,进门询问能否补胎,得到的回答均是:“只能换不能补!”
修车摊儿都在多种经营
在永定路的玉泉东市场,60岁的赵师傅有个6平方米的修车铺。“不让摆摊儿后,我看到这家市场招商,一问租金还能接受,就租了下来,一干就是20多年。”赵师傅说,“现在靠一门手艺单打独斗不行了,过去只修车,现在又加上了配钥匙。”
在安德里北街的路边,靠墙的位置有个露天摊位。下午2时,一把遮阳伞下,摊主冯师傅戴着老花镜,正忙着为皮鞋换掌儿。他身后的招牌上,从左到右写着他经营的业务:修鞋、开锁、修车、配钥匙、修雨伞……“最开始就是修鞋,后来只靠一项手艺收入不行了,就开始学别的,每增加一门手艺,我就在招牌上多写一项。”冯师傅说,“也想过租个门脸,可是租不起啊。”幸运的是社区了解到他的情况,也知道居民特别信赖他,就替他找了这样一个固定位置。一下午时间,冯师傅修了六双鞋,配了五把钥匙,换了两个衣服拉链,补了一条车胎,修了一把雨伞,还为一位老人修了一把松动的斧子,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停下来。下午4时,小摊前甚至排起了队。
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
“骑行路上,找个打气儿的地方真不容易。所以我通常在水壶架下绑个气筒。”一位骑行爱好者表示,因为难找修车摊儿,他常跟着网上的视频学习如何修车。
如何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一些老年人建议说,对于那些经营多年、居民认可、手艺不错、价格合理的摊位,社区应该想办法把师傅们留住,尽可能为他们的经营提供便利。
杨晗章在自己建议中说,希望能在网络平台上更便捷地搜到这些便民信息。“政府部门可以对这些便民点的信息统一采集与管理,利用社区服务类公众号或专业便民服务APP,将信息多渠道公开。一些常用的地图软件,也可以纳入相关的便民信息,让大家拿出手机就能搜到。”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则表示,每个区域应根据自己的地域、人口、环境的不同,为小修小补业态寻找合适的存在形态。“适合设置在街头巷尾的,可在指定地点划定区域;适合在室内的,政府部门应有补贴扶持,尽量减少经营者的成本压力。目前还未完全拆除的核酸检测亭也可以充分利用,将其改造为‘小修小补’摊位。”李迪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