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春运“延长”,客流强劲回升……(引题)

人潮汹涌的候车大厅又回来了(主题)


(资料图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邓景轩 实习生 钟欣瑶

3月15日早上8点25分,在成都东站中控室开完早会后,客运值班员张浩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从中控室走到成都东站东广场,他需要自西向东穿过整个候车大厅,每经过一个检票口,他都能看到排起的长龙。候车大厅里人声鼎沸、人头攒动。

春运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结束,但看着眼前无尽的人流,张浩有一种还在春运期间的错觉:“客流量明显增加了,旅客数不比春节期间少,人间烟火气又回来了。”

在成都东站候车大厅,多名旅客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他们又将出行提上日程:有人久违地忙碌起来,奔波在川渝云贵的出差路上;有人时隔3年再次远游,第一站定在湖南长沙的橘子洲头;有人刚刚看过九寨沟的绚丽斑斓,又迫不及待奔向桂林山水的瑰丽奇秀……

出差、旅行、回家、务工……每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往全国各地而去,以车站中转,社会开始流动。

春运“延长”了

作为客运值班员,张浩对客流回升的感受最为直观。3月15日,他负责成都东站东广场进站、安检区域的客运组织工作:巡视验票设备工作状态,有异常就上报维修;管理安检人员,对携带违禁品的旅客进行解释;保持场地卫生和流线畅通;解答旅客的各种问题……

“进站口区域不大,工作还是挺多的,忙的时候要连续来回走动。”张浩说,当天上午,他三四个小时都没空坐一下,工作状态和春运时没有区别。

春运“延长”了,张浩总会有这样的错觉。数据显示,春运结束后,成都东站的客流并没有明显下降,周一到周五日均旅客发送量在17万人次左右,周末则超过20万人次,接近该站春运单日客流最高峰。

不仅如此,相比春运较为单一的旅客组成,现在的客流类型更加多样化:工作日以出差、通勤客流为主,周末短途探亲、出游客流明显增加,旅客发送量可提高三成。

“客流增加了,我们的工作节奏更快了,当然也会更累一点。”张浩说,不过心里还是挺高兴的,因为人间烟火气又回来了,看到大家都能回家过年,节后还能到处游玩,真好。

久违的忙碌

上午8点40分,B13检票口,唐智强一家三口正在候车。上午9点19分,他们将搭乘G8607次“复兴号”动车组前往重庆。他此行是为了工作,顺道看望岳父岳母。

“今年出差次数明显增多了,我肯定高兴。”唐智强是一名医疗器械维护工程师,入行7年,出差原本是他的工作常态:平均每周去一次重庆,如果加上云贵地区,每个月要出差10多次,几乎大半个月都在外面跑。虽然奔波劳累,但他从不抱怨:“出差量决定维修单量,直接和收入挂钩,我当然希望多出差、多挣钱啊!”

然而,这样的常态在3年前被突然打破。

来势汹汹的疫情,导致医疗器械原材料上涨或供应不及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销售额下降,维修单量减少。“去年出差次数是个位数,基本没挣到钱。”唐智强说,过去3年,公司没开过一次年会,他不清楚销售数据的变化,却由此真切感受到落差。

直到今年年初,情况开始好转。

“我不记得这是今年第几次出差了,前两个月,每个月10次肯定是有的。”唐智强说,除了出差频率增加,出差的过程也更加顺畅,重庆一般当天往返,到昆明、贵阳也有直达动车,两三天就能搞定。

久违的忙碌,让唐智强充满干劲。今年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多出差、多挣钱,争取年收入增加50%。

重启出游计划

同样“蛰伏”3年而动的,还有63岁的魏阿姨。不远处的B19检票口,她和老伴正在排队检票。上午9点24分,他们将搭乘G2191次动车组前往湖南长沙,开启为期一周的旅行。

上午7点36分,两人在绵阳火车站坐上动车,65分钟后抵达成都东站,站内换乘只需四五分钟,不到9点就到了检票口。“很方便,也很愉快。”出发顺利,魏阿姨心情大好。

两人早已规划好一周的游览路线:岳麓书院、橘子洲头、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大学……返程还要去重庆“打一道”:“这次要好好散散心。”

同一时间,卢明菊刚刚结束九寨沟散心之旅,准备坐动车返回贵州。

卢明菊今年55岁,是贵阳市开阳县一个舞团的主力队员。疫情之前,她每年都要和团里的好姐妹相约出游,黄山、九华山、华山……国内的名山大川,她已看过不少。

“疫情期间我们只出去玩过一次,去了陕西西安。”出游次数锐减,卢明菊的生活也少了几分滋味。防疫措施优化调整后,她立刻将旅行提上日程,第一站选择了九寨沟,“真的很美,就是坐车有点累,等动车开通后,我还来。”

刚刚完成这一次旅行,卢明菊已迫不及待定好了下一次出行——3月下旬,目的地广西桂林。未来,她将恢复每年两次的出游计划:“想到什么地方,有机会就去,看自己的经济实力,宽裕的话就走远一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