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健全区域医联体手拉手模式 北京昌平区医院缓解百姓看病难


(资料图片)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姬薇 通讯员 高瑞瑞 张木涵

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效。

“一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就往大医院跑,危重症患者生命垂危却转诊艰难……”在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院长袁成看来,三年疫情,经历了艰难,也见证了基层医疗体系的蜕变。

近日,15家中央主流媒体记者,走进昌平区医院开展“中央主流媒体医院行”调研采访时,北京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春梅说:“以前‘看病难’,主要是老百姓认为优质医疗资源都在大医院,那么随着这三年疫情,我们基层医院也积累了更多的相关经验和做法,织密基层的服务医疗网,打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实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郭春梅介绍道,目前昌平区每个镇街都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2年底昌平区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社区中心、区级医院、专科医院、市级医院形成区域医联体手拉手联络模式,实现点对点服务,可以满足辖区居民日常的医疗需求。

重症医学是抢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医联体能够实现资源下沉,快速转诊挽救患者于危险境地。

“目前昌平区已经形成了4大片区的医联体,东南以清华长庚医院为核心,西部以北大国际为核心,中心地区六环以南是北京积水潭医院、六环以北是昌平区医院覆盖。辖区内还有京都儿童等民营或者专科医院,都是由我们区医院作为牵头医院,在日常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解决当地居民的日常的就医和购药问题。”袁成表示。

昌平区医院医务科科长闫秋芬介绍,北京市昌平区医院作为昌平区北部医联体核心医院,通过借力优质资源促进医院发展,分别与天坛医院、安贞医院、积水潭医院、首都儿研所、中日友好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协同发展机制,有效提升了医院服务能力。同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急诊、病理、影像、护理均为区级质控中心。利用医联体平台对20家成员单位进行摸底,根据摸底情况制定质控计划和目标,开展基层培训、护理技能比赛、检验基层培训等活动,医联体成员单位进行同质化管理。

2022年度,在复杂疫情条件下,昌平区医院下派专家240人次,下转患者237人次,上转312人次,远程影像诊断2290人次,远程心电诊断 300人次。“在疫情防控当中,医院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开通转诊绿色通道,派知名专家到昌平区北部医联体成员单位巡诊,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研判,做到防重症、降低死亡率。”闫秋芬说。

“昌平区医联体优化双向转诊机制,为医联体成员单位预留专家号源,同时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核心医院通过专家下沉出诊、培训带教、学术交流、科室援建、专科建设等多种方式将医疗服务能力辐射到成员单位。”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2年,昌平区医院制定了统一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双向转诊标准和流程,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解决的问题,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双向转诊模式,家庭医生按照转诊标准和流程及时为签约患者优先转诊至核心医院。

“2023年是北京市昌平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年’,医院各个学科都拿出‘开年就开跑’的冲劲,加快学科建设,提升专业技能。”袁成院长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