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州13支救援队首次集中培训“航空救援”(主题)

将形成标准化培训方案和教程,进一步探索航空医疗救援的“广州模式”(副题)

文 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胡颖仪 孙冰倩


(资料图片)

直升飞机上演“生死时速”,最快时间内把需要抢救的患者转运到医院抢救,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在广州已成为医疗应急救援的一种新模式。4月6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广州市公安局警务航空支队,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应急楼联合开展航空医疗救护专业培训班。据悉,这是广东省内首次举办公益性质的航空医疗救护专业培训。

培训涵盖理论和技能操作

航空医疗救护作为构建立体急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救援及院前急救领域与时俱进的新模式。此次培训内容涵盖航空医疗救护的相关理论和技能操作知识,并安排到警航支队沙湾基地开展飞行训练,旨在培养一批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跨界人才,打造一支空地一体,两栖作业,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的航空医疗专业队伍,为广州市下一步全面推动航空医疗救护工作奠定基础。

“本次培训对象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属下13支委属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骨干代表组成。13支队伍各有不同特长,例如烧伤创伤特长、精神心理救援特长或化学中毒类等。希望通过此次集中培训,从不同专业角度来探索航空医疗的后续发展,探索适合广东或广州具体情况的救援模式,更好地保障人民安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李爱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培训还将形成标准化培训方案和教程,进一步探索航空医疗救援的“广州模式”。

主要聚焦急危重症抢救与野外搜救

“在国外,由于地广人稀,医院分布相对比较分散,航空医疗需求非常大,因此航空医疗起步较早。在国内,医院分布相对较密集,目前航空医疗主要聚焦领域是急危重症抢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例如在一些地形复杂的野外,搜救需要帮助的户外‘驴友’。”李爱国介绍,“尤其在广东,山虽然不高,但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因此野外搜救等也有航空医疗救援的需求。”

早在2018年,广州就曾有利用空中救援,跨国转运印尼重度烧伤患者的成功案例。李爱国介绍:“当时从白云国际机场的南航班机落地,到直升机转运至广州红会医院,原本1个多小时城市路面交通车程,只花了不到20分钟就飞到了。”

据悉,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两部委于2019年联合印发了《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1年,在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和广州市公安局主导下,广州市航空医疗救援联合培训基地成立,在国内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警医联动的航空医疗公益合作模式,在联合备勤值守、快速响应突发事故伤员转运和航空医疗救护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合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开辟了一条“急救新通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