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到线下聚会,砸破社恐之墙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吴欣宇 记者 徐丹阳  

在陌生的社交场合总是放不开、想交新朋友又不敢“破圈”、害怕尴尬只能低头“刷”手机……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线下面对面社交中,正面临着“社交卡顿”的情况:一方面没办法自如应对一些线下社交场合;另一方面会产生回避社交的心理,不愿意社交。


(相关资料图)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年轻人“社交卡顿”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更好地走到线下去社交?在中国青年报社出品的新一期《参数》节目中,几名年轻人分享了他们对于社交的看法。

“有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拥抱”

北京理工大学的00后王涛,每隔一两周就会约同在北京的高中老友们线下聚会。4月的一个周末,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朝阳公园,铺开野餐垫,围坐在一起,一边玩游戏,一边愉快地交流。“虽然我们在线上也会聊天,但这么好的天气一起出门踏青,是个很难得的机会。”王涛表示,相比于线上社交只能隔着屏幕交流,线下大家聚在一起,更能感受对方的情绪,会更快乐一些。

在深圳工作的95后卢子暄(化名)表示,自己很少在线上与别人进行深度交谈,更多是发一些娱乐消遣的内容。在她看来,线上沟通无法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性格和状态,线下的形象才更加真实、立体。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的学生马云骏告诉记者,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线上社交的发展,“网络游戏和即时通信软件的出现,让对话能在线上完成,很多人可能会图方便,不想出门,更多地选择在线上社交”。

“我觉得线下社交很重要。”今年23岁的学生丁香(化名)认为,现在很多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到一个个电子屏幕上,对周围环境却缺乏感知,“不能完全依靠线上的人来提供心理慰藉,因为有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拥抱”。

北京联合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张婍表示,当年轻人把很多时间放在线上,大脑负荷很大,会出现脑和身“脱节”的状态,当人处于这种失衡状态时,身体活力会下降,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进而产生社交回避等情况。“在线下社交时,会有一种‘具身’的体验,感官是打开的,这会让我们的情感体验更丰富,更能体会到与他人连接的快乐。”

什么样的社交会被年轻人回避

回想起曾经参加社区组织的联谊活动,在医疗行业工作的90后卢卢(化名)现在依然会感到尴尬。“在自我介绍环节,要说自己是谁、做什么,在那种场合很难敞开自己。”卢卢感觉,现在一些线下社交活动目的性太强,并且活动内容也不是年轻人感兴趣的。“很多人只是去凑人数。”相比于线下联谊会,卢卢更喜欢瑜伽、手工类的社交活动,她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专注于活动本身。

卢子暄也表示,如果一场联谊是单纯的交友,自己会考虑参加,如果目的是“脱单”就不会去。“人多的时候,特别是在陌生的场合,不太能放松自己,会显得不自在,也没办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0.6%的受访青年表示回避社交的原因是“当下一些社交逐渐变味,目的性强,为年轻人所不喜”。

张婍认为,现在年轻人社交很追求真实性。“年轻人希望有机会更好地表现自己,但在一个陌生场合,可能需要付出很多成本,也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从而不愿意社交。”但张婍也表示,这种想法不一定是真实的,“大家都觉得在社交场合有很多人看着自己,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的感受。如果能放下对自己的评判,带着好奇心去看一看周围的环境,可能压力就没有那么大。”

王涛觉得,只有让参与联谊的人感到舒服,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才算是比较高质量的社交,“希望给大家一个拉近彼此的机会,而不是简单把大家聚一块。比如喜欢打球的,可以组织线下观赛,这样也更有共同语言。”

在丁香看来,社区也应该在年轻人社交中发挥一定作用,“如果能举办一些集市、线下工作坊,我觉得能更好地调动年轻人参与的积极性,大家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破除“社交卡顿”,勇敢迈出第一步

平时阳光开朗的00后学生冯程朗偶尔也会感到孤独,“有时会想一个人去咖啡店看书,或是去河边散心。”面对这种孤独感,冯程朗表示接受,“我们不应该抗拒,因为它挺正常的”。

丁香也认为,适度的孤独感可能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在孤独中会自省、思考很多东西,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更好地和孤独相处”。

调查显示,71.3%的受访青年表示太多的虚拟社交反而会感到更孤独。88.1%的受访青年觉得线下面对面的社交重要。

张婍表示,孤独感和归属感都是身体重要的力量,但也要警惕,如果只享受孤独,不建立与他人的连接,可能会丧失自己在人群中的定位和自我价值感。“要寻求一种平衡,当一个人待的时间太长时,要试着给朋友打个电话,或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当社交过度时,也要找个独处的时间。”

那么,如何更好地克服线下社交障碍?调查中,63.1%的受访青年建议年轻人放平心态,减少对于沟通失败的担忧。

中国科学院大学24岁的硕士研究生孙玉坤认为,摆脱“社交卡顿”,首先不能有太多顾虑。“大可不必担心在社交中出错,要大胆社交。哪怕在社交场合中不表达什么,只是感受这个氛围,时间长了,也会有改善的。”

冯程朗觉得,可以让身边熟悉的朋友帮助自己“破局”,逐渐拓展社交圈。“之前我到一个新环境时,也挺内向的。后来有一次朋友陪我去了,我就慢慢变得开朗、健谈。”

王涛认为,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并将这些优势作为社交的突破口,“当把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外界时,会有人被你吸引,主动和你聊天,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越来越自信,愿意与其他人社交。”

如何勇敢地迈出社交的第一步?张婍认为应该从心态和行动两方面尝试。“我们经常会给自己贴上‘社交障碍’的标签,首先要把这些标签撕掉。”她表示,要认识到“不擅长社交”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要学会自我关怀,“自我评价越低,就越缺乏自信,表现可能会越糟糕。要告诉自己大家都会犯错,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

在行动上张婍建议,把社交难度划分等级,从易到难一点点突破,“比如可以罗列几种让自己觉得有挑战的线下社交场景,按照难易程度从1-10打分,然后分难度、分阶段地做,用小胜利带来大胜利,信心就会慢慢积累起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