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引题)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短板亟须补齐(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于忠宁
7月27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
《报告》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围绕流动儿童的发展特征、入学政策、升学政策、财政政策、关爱保护等问题,呈现了不同地区、不同阶段流动儿童教育的现状,回顾了“积分制”、异地中高考、“双减”等重要政策的效果,特别关注了区域教育和社会力量改善流动儿童教育教育的成功案例,较为客观、全面、深入地描绘我国流动儿童教育的样貌和动态,并对当下流动儿童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持续活跃,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儿童关爱保护也一直是公共政策的重点。当前,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逐步增加,城市流动儿童及其服务需求出现新的特征。
《报告》指出,当前城市流动儿童面临着未解的三大难题:一是流入地就学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儿童的情感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三是社会融入问题依然突出。而当前针对城市流动儿童的支持体系相对薄弱: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家庭支持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面向逆境、困境城市流动儿童的支持服务存在专业化短板,低龄城市流动儿童照护服务严重短缺,这两大服务短板亟须补齐。
《报告》梳理了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政策体系发展脉络,指出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正走在保护主体多元化、保护主题多样化,保护方法专业化的路上。地方政府联合各类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志愿人士、文化机构等单位探索开展关爱保护活动,以知识讲座、游戏娱乐、体育健身、艺术欣赏等多种方式帮助城市流动儿童实现社会融入,充分发挥社工等专业力量的实务优势。
不过,政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顶层设计尚需建立完善、政策目标和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拓展、部门横向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社会力量参与格局尚未形成、缺乏政策实施评估机制。对此,《报告》提出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专门针对城市流动儿童的政策文件,扩大政策覆盖面,逐步将政策的面向主体从农民工子女为主,扩展至流入地全部流动儿童。与此同时,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由应急型、兜底型向发展型转变。政策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情绪、行为、发展、认知、家庭和社会关系、安全等多个维度;服务模式上应该形成项目清单,明确各部门的服务内容和职责,增强各项具体政策之间的衔接性,以儿童全年龄周期为出发点,重视各阶段的发展需求。可从低龄城市流动儿童的关爱保护政策创新入手,以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可负担的托育服务,加大对0-3岁城市流动儿童的照护支持和普惠托育供给。
此外,《报告》建议协同工作机制。由民政部牵头,建立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由职能部门牵头,联合学校、社工机构、志愿者队伍,在城市流动儿童学校、居住社区、家长务工单位开展知识宣讲、科学育儿、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形成合力,促进形成全社会关爱城市流动儿童的友好氛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