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


【资料图】

原标题:黄河口海底“种草”记

新华社济南9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袁敏

26日上午10时许,在位于山东东营垦利区的黄河入海口潮水退去,露出成片广阔的海草床。几十位工作人员来回行走其间,采集着矮鳗草的种子,为明年春季播种做准备。

芝麻大小的种子还未完全成熟,工人将其放在细密的网袋里,浸在水中继续培养。“海草种子太轻了,完全成熟后就会被海水冲走,因此中秋节前后采集是最佳时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说。

已从事海草床研究20余年的周毅,每隔一个月就要到黄河口探望这片“草场”。“这片海草床大约30公顷,基本都是近三四年修复出来的。”他告诉记者。黄河入海口是矮鳗草的原生地之一,全国面积最大的矮鳗草海草床曾在这里生长,退潮时像草原般一望无际、郁郁葱葱。2019年,台风“利奇马”毁坏了一万多亩海草床,他当时站在这里举目望去,满眼尽是光秃秃的裸露滩涂。

周立城在查看海草的长势。(受访者供图)

“海草床类似于陆地上的森林,供养着小鱼、小螃蟹等底栖生物,也间接为各种鸟类提供养分。受互花米草入侵和台风频繁影响,黄河口的海草床被破坏,潮间带生态系统不再完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介绍,为修复原生生态,为底栖生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区自去年开始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海草床修复工作,现在已经修复了接近1500亩。

在海底种草与在陆地上颇为不同。“我们尝试过直接栽种、直接播种等办法,但是受海底泥沙、海流等因素影响,直接移植播种的植株和种子很容易被海水冲走,或者被海洋生物啃食。”周毅介绍,经过多次实验,团队研发出“插苗法”和“泥丸法”相结合的播种方式。

顾名思义,“插苗法”是移植在苗圃中培育的成苗。“泥丸法”则是像包汤圆一样,用泥土把种子包在里面,并添加营养剂,用机械播种。“泥丸播种器在滩涂上一插一提,一个泥丸很快就播种好了,不仅效率快,见苗率也大幅提升。”周毅说。

周立城介绍,生态修复是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这几年保护区协同推进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修复、海草床修复和底栖生物增殖四大工程。截至目前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累计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湿地面积增加188平方公里,增长了12.3%。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东方白鹳。(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据悉,在众多生态系统中,滨海湿地的地位极为特殊而又至关重要。它既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生态价值极高,又往往地处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平衡开发与保护着实不易。研究表明,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经消失。

如今,在黄河口,在海底“种草”这个大胆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曾经严重退化的海草床正在逐渐恢复生机。“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周毅说,“我们且行且试且观察,如果这种修复手段经长期实践证实有效,我们就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探索在更多地方推广开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