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山东德州:因势而动,再兴“银夏津”
进了夏津县恒进纺织有限公司的大门,才知道纯棉纱线是有“味道”的,公司经理李春奎说这是“天然纤维”特有的“甜味”。放眼看去,厂区四处都是棉包,堆叠数米高。2013年建厂至今,夏津县恒进纺织有限公司一直以生产纯棉纱线为主,远销全国各地。“‘夏津纱线’盛名在外,同等规格的纱线平均每吨能比其他厂家的多卖1000元左右。”李春奎说。
改革开放后,夏津县曾以植棉著称,素有“银夏津”之美誉。随着劳动力结构变化和种植方式调整,如今当地棉花种植面积大幅缩减,绝大多数农民已不再种棉。但纺织产业一直是夏津县第一支柱产业,夏津获评中国棉纺织名城。目前,夏津县年纺纱规模260万锭,占德州市的二分之一、山东省的十分之一。而纯棉纱线织成的锦绣,成为这个鲁西北小县的产业基础,夏津县目前每年消耗皮棉30万吨。
近几年,国内外纺织行业市场变幻莫测,夏津县委、县政府和纺纱企业因势而动,绷紧了技改这根“弦”,在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上不吝投资。夏津县每年在科技创新、项目技改、智慧赋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奖励,2022年,发放奖励资金3489万元,共奖励了46家企业,其中获奖励的纺织类企业20家。
“环锭纺、气流纺设备每年都有小改进,每4年进行一次较大程度的更新。2021年刚投资800多万元,对细纱机进行了更新换代。”李春奎介绍,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产能、释放人工,还让有关纱线质量参数更优。“刚刚出货的一批32支精梳棉纱线,每吨卖到约28800元。对全棉纱线而言,这已经是业界‘天花板’。”
夏津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副科级干部赵希顺介绍,夏津县纺纱装备能力强、数量多、自动化程度高,走在全国前列,全县共有气流纺机137台、自动络筒359台、细纱机约2500台。65家纺织企业具有“清梳联”流水线,设备自动化率达75%以上,“粗细联”“细络联”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用工下降到每万锭30人以内,节省人工成本70%以上。
山东夏津丰润实业有限公司也是生产纯棉纱线起家,而后不断转型,混纺工艺和新型纤维纺纱工艺不断成熟,目前企业产品趋于多样化。将普通纱升级为竹节纱、纤维混纺纱、段彩纱和木棉纱等,产品远销多个国家。“我们根据市场规律决定生产规模,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客户的纱线设计师。”该公司负责人孟令军介绍,近两年国内市场成为公司的主攻方向,虽然混纺工艺降低了棉的用量,却大大提高了附加值。
随着科技进步,纱线从纯棉时代逐步向绿色新型纤维时代转型。夏津现代纺织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夏津县发挥“平台+资金”的引导效应,引育并举,逐步形成以“鸿泰鼎莱赛尔”为绿色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仁和纺织”为高品质、功能性、差别化新纱线织造基地,“鑫瑞娜家纺”为新家纺产业基地,计划利用5年时间,打造500亿元级的现代化新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我们根据市场需要,为企业精准匹配专业团队,引入东华大学覃小红,江南大学付少海,西南大学张同华,青岛大学夏延至和韩光亭等专家团队,进行针对性研发。”夏津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马秀敏介绍,夏津县还建成纺织领域院士工作站,建设国内先进的纺织产品研发检测中心,致力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功能性纱线产品的研发,截至目前,已开发新产品100余种,申请国家专利30多项。
今年6月,“中国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峰会”在夏津县召开,会上发布了“夏津纱线”区域品牌,“夏津纱线”被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的品牌价值达46亿元。“从一株棉花到高品质纯棉纱线,再到功能性新型纱线,夏津县不断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围绕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着力延链聚合,打造名副其实的新型纺织产业名城,‘银夏津’的未来之路会越走越宽。”夏津纺织产业链链长刘学武表示。(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邓美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