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丹麦海边放沙燕儿 洋徒弟上门学手艺(引题)
这位“老北京”风筝玩出了圈(主题)
北京晚报记者 王可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周,一场齐聚京津冀风筝高手的邀请赛在顺义北务举行。在众多风筝参赛选手中,有一位老爷子引人瞩目,只见他手里的风筝形态传神,放飞技艺娴熟高超。他就是朝阳区神龙风筝队的赵世明。
赵世明展示自己制作的老鹰风筝。
应邀出国参赛
沙燕儿风筝争艳丹麦海滩
赵世明是神龙风筝队的主力队员。今年6月,他带着“沙燕儿”等十余只北京传统风筝应邀参加丹麦凡岛国际风筝节。
这个风筝节位于丹麦西陲绵延数公里的白沙海岸边,是欧洲地区参与人数最多的风筝节之一,每年吸引着超过5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来此交流切磋。“那趟丹麦之旅全国一共去了30多人,咱北京有三位,我是其中之一。”赵世明说,为了这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他精挑细选最具北京特色的风筝,“总共带了15只风筝,主要是硬翅风筝和软翅风筝,包括沙燕儿、钟馗、蜻蜓、蝴蝶、螃蟹等。”
赵世明回忆,在风筝节期间,先举办了多场风筝专题讲座、展览,中国风筝征服了现场观众,每场体验活动几乎都是爆满。到第四天,才进入沙滩上放风筝环节,与来自世界各国的风筝高手们进行交流展示。
八天的丹麦之行,赵世明结识了不少外国友人。“他们说,有机会一定要来北京一起放风筝。”赵世明说。
比较
中国风筝更轻盈好看
说起中西方风筝的差别,赵世明直言:“差别还是挺大的。咱们中国的传统风筝非常讲究工艺,不仅升空好看,而且静态展示也非常亮眼美观。而欧洲那边的风筝则稍显粗犷,以大色块、大面积的风格为主,对于风筝本身的美观度和精致度要求不高。”
赵世明说,中西方制作风筝的材料也有所不同,欧洲风筝大多采用碳纤维骨架和木头作框架,或者是完全没有支撑的软体风筝;而中国传统风筝用的是竹条,更加轻盈,造型也比较丰富。
看上参赛风筝
英国夫妇追到北京求收藏
因风筝与外国友人结缘,这并不是赵世明的头一回。
“有一次在国外比赛,一对英国夫妇看上了我的风筝,非要收藏。那可是我参加比赛用的风筝,我就说您要真想要,可以到北京来找我。”赵世明说,“没想到,人家夫妇还真到北京找我来了,我只好把那只风筝送给了他们。他们回国后还发来邀请函,邀我到英国去参加文化交流。”
赵世明不仅有许多外国粉丝,而且还收过洋徒弟——4名来自欧洲的风筝爱好者非请他教做中国风筝不可。“我只好请他们来我家,给他们做了示范,讲解中国风筝的制作要领。这些外国朋友学得特认真,一板一眼的,做出的风筝也有模有样。”赵世明说。
外国友人慕名而来,还是因为赵世明做的风筝着实有水平。这一点,从他家里的50多块金牌可见一斑。1990年,赵世明带着自己制作的硬翅风筝第一次参加北京风筝比赛,结果10只风筝中9只获得第一名、1只获得第二名,一时间名扬北京风筝界,之后便入选了北京风筝队。多年来,在国际、国内的风筝比赛中,赵世明共获得五十余枚金牌,并多次获得最佳风筝、最佳效果和特殊奖。
经历
参观风筝展打开眼界
赵世明今年68岁,打小就喜欢在胡同里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不过,从普通玩家到各大赛事的“常胜将军”,起因竟源于一次风筝展览。“那次展览让我大开眼界,头一次感觉到风筝不仅是用来放飞的,而且还应该成为艺术品。”他至今记忆犹新。回到家,在父亲的帮助下,赵世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只高级风筝,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赵世明父亲是一名美工师,一手工笔画画得极好。当时,赵世明已是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数控教师,擅长加工精密零件。父子俩联手制作风筝可谓珠联璧合。每逢周日,赵世明都会拿着新制作的风筝到广场去放飞,每次都能吸引一大群围观的人。“看着自己制作的风筝那么招人喜欢,也就越做越来劲了。”他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