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已有上百年历史,人工吹制玻璃一直是特色。从最初吹制作坊,到如今成熟的现代产业群,玻璃器皿产业由小变大,成为一张闪亮名片。如今,祁县50多家玻璃器皿生产企业,约2.5万名从业人员。每十人中就有一人从事玻璃器皿相关行业。这个特色产业集群也是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玻璃器皿品类已经涵盖茶具、酒具、花瓶等十大系列8000多种产品。而像这样的人工吹制高脚杯,全国每生产10个就有8个来自祁县。其中70%销往国际市场。


(相关资料图)

2022年,祁县玻璃器皿产值23亿元。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20%,迎来了“开门红”。正是因为订单增多,再加上玻璃器皿特殊的生产工艺,所以当地很多企业都是24小时三班倒生产。戳视频↓跟随记者先去夜访玻璃吹制现场。

夜访玻璃车间:从“人工吹”到“自动产”

总台记者 韩逾昊:来到生产车间给我最大的两个感受,第一个感受就是特别的热闹。今天晚上有40位工人要进行高脚杯的吹制,一个工人一晚上8个小时要吹制400个玻璃杯,相当于大概1分钟就要吹制1个玻璃杯。第二个感受就是特别得热,外面的温度有差不多10℃,但里面已经有将近30℃了。最大的热源是什么?就是玻璃熔炉。

熔炉里把玻璃的熔液加热到1500℃,工人师傅们拿吹杆从里面把玻璃的熔液挑出来,可别小看挑玻璃熔液,这个可是非常需要手上功夫的。玻璃熔液一旦从熔炉里面出来之后,多了少了可没办法再增减,所以全凭手上的功夫。我们可以看到师傅们一边在冷却它,一边还要不停地看,在观察什么?其实就是在观察玻璃的温度,通过它的颜色的深浅来判断温度。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玻璃的坯子进入模具之后,工人们边吹边要转吹杆的,这样能够让玻璃熔液均匀受力,这个时候也是非常要技术的。

如果要是吹的劲小,它可能不成形;吹的劲大,玻璃的坯子又要和模具产生过多的摩擦,有可能会产生很多划痕。

现在坯子从模子里面出来之后,外面还加了一个小尾巴,这个尾巴是做什么的?请师傅给我们进行揭秘。

山西喜尊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厂长 王俊凯:这个拉梃工艺是玻璃高脚杯最难的工艺。高脚杯杯梃的长短误差一般控制在1-2毫米左右,梃子的粗细误差控制在0.5毫米左右,全凭工人的意识经验去操作,一般最少要二到三年才能完成出徒。

总台记者 韩逾昊:拉完梃之后,还要给玻璃杯上一个底座。上底座也非常讲究手上功夫的,直接决定玻璃杯是不是垂直直立的。从一滴原料到最后的玻璃杯一般要经过16道工序,有些需要20道。有些订单更复杂,需要高超的技艺来完成。这段时间来自国内外的订单一下子增多了,融化玻璃的窑炉24小时也不能熄火。所以每天都需要三班倒进行生产,此时此刻的夜晚,整个祁县大约有七千多人正在吹制玻璃器皿,赶制订单。

人工吹制最大的优点就是造型独特、精致灵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产量较少,生产成本比较高的情况。所以,当地在发挥人工吹制特色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自动化机制生产线的投入,逐步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

总台记者韩逾昊:这个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水杯,它最原始的状态是什么样?机器现在一滴一滴的玻璃熔液,每一滴都是370克,而且误差不能超过正负5克。为了达到这样的技术标准,这台机器里有6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的数据和运行状态。

不过,要想让玻璃熔液单滴重量的误差控制在5克之内,必须将窑炉内的玻璃液高度控制在标准值的±0.5毫米内。窑炉是密闭的,如何才能做到随时观察、随时调整呢?

去年,这家企业将自动化生产关键环节的指针仪表和传感器都做了数字化改造。

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分厂厂长 郭双虎:这个压力变化随时能看到,精准性就很高。过去如果靠人为监测、人工抄表,发现问题最及时也要半个小时以上,最后靠检验反馈问题至少在两个多小时。现在一分钟一采集,发现问题的时间缩短到几分钟之内。

数字化改造对于自动化生产机制生产线来说是如虎添翼,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现在工厂的机制生产线每天能生产46000只水杯,效率是一个人工班组的7到10倍。

总台记者韩逾昊:现在,越来越多的祁县企业建立了自动化的生产线,实现了产品结构的高低搭配、人工吹制和机器生产两条腿走路。这样,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既保证了品质,还能保留自身的特色。

“人工吹”和“机器吹” 有何不同?

人工和机器这两种生产方式还有哪些不同?通过一个小比赛了解一下。

在这家玻璃器皿厂,一场人与机器的技能大比拼正在进行。位于画面左侧的,是厂里玻璃拉梃速度最快的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罗琴琴。位于画面右侧的,是H28型号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只见,罗琴琴在反复推拉,钳子不离手,速度非常快,一只杯子在手中停留不会超过10秒钟。再看机器这边,机器一次性就拿起了16只杯子,现在这些杯子正被统一上料,轮流拉梃,速度十分惊人。

先看人工这边,一分钟只生产了6个杯子,而机器这边已经达到了45个。在数量上,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人工。

工艺上,机器拉出的梃最细是8毫米,而罗琴琴却做到仅有4毫米,更薄的壁,更细的梃,让人工玻璃杯更加轻巧灵动。

光影背后:一个玻璃杯的产业升级与潜力

山西祁县的玻璃生产在发挥人工吹制特色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自动化机制生产线的投入,逐步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如何看待玻璃生产背后的产业升级?这又体现出中国经济的哪些潜力?一起来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做相关解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