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吉大一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郑杨,带领吉大一院抗疫支援团队成员,肝胆胰外一科副主任孙晓东、ICU科副主任医师陈颖、肝胆胰内科主治医师周强及ICU科护理平台主管护师柏文喜,通过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一例乙肝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过程。学校督导专家迟宝荣、学院副院长张松灵、教学部副主任朴美花及吉大一院本科生、研究生,共计116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开始,郑杨对吉大一院二部支援团队的收治患者情况进行了介绍。截至4月15日,团队累计收治患者1692人,已出院人数1007人。收治患者中14岁以下者占比8.2%,60岁以上者占比41.9%年龄最大者已经106岁高龄。
随后,郑杨介绍了肿瘤专科的收治情况,并对一些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及新冠条件下的处理进行了介绍。
这场“云端”的讨论病例是一名72岁的女性患者。通过对病人进行查体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确认患者为新冠肺炎重型,合并意识障碍原因待查。针对患者的情况,同学们对患者的病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与同学们探讨后郑杨指出,正如同学们的推断一样,这名患者很有可能出现了肝昏迷的情况。
吉大一院肝胆胰内科主治医师周强表示,患者入院时没有家属陪同,通过随身携带的检验结果及入院后进行的肝功、肾功、血糖、腹部CT等检查的结果,结合与家属联系获得的情况,团队综合判断该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新冠病毒感染。
随后,周强向同学们提问,应当补充哪些辅助检查?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肝硬化吗?哪些疾病会导致意识障碍?这名患者的意识障碍是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吗?在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周强通过复原当时的诊疗流程向同学们分享了问题的答案。
通过展示各种临床检查结果,团队确认了患者的临床诊断,并特别指出患者正处于乙型肝炎后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在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神智逐渐清醒,定向力与理解能力逐步恢复。
吉大一院ICU科副主任医师陈颖从ICU综合治疗的角度,对终末期疾病的治疗进行了讲解,并指出,ICU科医生面对的都是重症患者,近年来还参与救治了许多肝移植的患者,面对这些患者,ICU医生更要永远保持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对器官功能支持技术进行介绍后,陈颖与同学们一起,就重症肝病的病理生理进行了复习,并讲解了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的定义及治疗方法。
吉大一院 ICU科护理平台主管护师柏文喜对肝移植前的过渡治疗进行了介绍,通过对血浆置换技术的介绍,从概念、原理、方法及适应证等多个方面,从护理人的角度深入剖析,并通过自己在临床实践操作中的经历,向同学们展现出一份医学人的坚守。
吉大一院肝胆胰外一科副主任孙晓东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手术时机选择入手,向同学们介绍了MELD评分系统,并介绍了肝移植的禁忌证、手术方式、关键技术,围手术期管理以及常见并发症等。孙晓东介绍说,吉大一院目前拥有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肝移植临床科研中心,并可以完成所有类型的肝移植术式。2021年,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移植数突破125例,吕国悦教授“疑难复杂肝移植的精准治疗及临床推广应用”荣获2021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都是吉大一院医教研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直接体现。
孙晓东总结说:“在与疫情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牢记,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作为医务工作者,表达爱国爱家的具体方式就是守护生命,捍卫健康,传承并发扬白求恩精神,面对危难,绝不退缩。疫情终将褪去,我们一定能赢!”
迟宝荣表示,“战地教学”活动至今已经开展到第十五次,这么多的老师都在为同学们进行亲身故事的讲授,十分难得。希望一线人员做好防护,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参与“云端”直播的2017级五年制学生周靖媛和包洋向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疫情封闭期间自己的感受。
周靖媛说,“战地教学”活动既是对实习的补充,又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包洋补充说,尽管大学几年中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同学们并不觉得遗憾,反而认为这是一份特别的经历。作为当下的医学生,更能感受到政府对人民的负责。疫情下的同学们都是坚强的一代,也一定会成长为未来的医学栋梁。
张松灵在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首先感谢“战地教学”活动的各位主讲老师,在一线支援期间医疗教学两肩挑,体现了医者和师者的担当精神。同时也感谢院内闭环工作的各位老师。“战地教学”是一种新鲜又充实的学习方式,这种形式的学习要一直开展下去,要越办越好。张松灵表示,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老师和同学们能在线下相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 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