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四周、不负众望、完成使命、胜利凯旋。
4月21日20时,最后一名患者从勇士路方舱医院3号舱走了出来,治愈出院!4月22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护人员做好最后收尾工作,关闭舱门,高效运行30天、累计收治1938名的吉林大学勇士路方舱医院在“满月”之际,正式休舱!
3月24日,吉林大学勇士路方舱医院正式开舱,医院由吉林大学三家附属医院共同组成,中日联谊医院原副院长张天夫教授任总领队,中日联谊医院医疗队第一批入驻接收患者,最后一批撤离,在抗击疫情的阵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开拓之意,克服条件之不足。
越是艰难,越看底蕴。勇士路方舱医院在原有弃用房屋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医疗队为使原有建筑符合收治患者的需要和院感的标准,医疗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克服了环境温度低、空间紧张、无电子病历系统等困难,完成了人员分工、资源整合、物资筹备、空间规划、电力供应、通道搭建、病区改造、架设网络等工作。“勇士们”明确分工,从行政指挥到一线战斗,没有一人喊累、掉队,从后勤保障到数据上传,人人都是“精兵强将”。
以忠诚之心,增添党旗之颜色。
越是艰难,越显成色。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医疗队有党员23人,在抗疫期间,冲锋在前,啃最硬的骨头,做最铁的战士,是病患的“贴心人”、同事的“好帮手”、战斗的“排头兵”,尚佳嘉、宋冬冬、胡玉辉三名同志经党组织考察同意,光荣地在方舱医院的战斗阵地上一线入党。在临时党支部会上,张天夫副院长、党支部书记林桂波,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要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科学、精准防控,充分发扬‘白求恩精神’,为中日联谊医院争光,为吉林大学争光,为我们的党旗增辉。”
以仁心良术,治愈疾病之伤痛。
方舱收治患者均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但因为本轮疫情感染人数显著增加,数量上的量级增长带来了在群体上的复杂性。
医院收治了很多年龄较大、携带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这些患者除新冠肺炎外,还伴有焦虑、沮丧、睡眠障碍等等,还有的患者刚完成手术就因感染新冠收治入舱,需要专科化的术后管理;有的患者入舱之前已经存在其他的软组织感染,需要专门的抗感染对症支持等等。
面对重重困难,医疗队一方面通过合理配备各临床专业高年资医护,在工作一线形成横向综合诊疗,在团队内部以多学科联合诊治方式,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提供线下综合诊断和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依托中日联谊医院后方的优势医疗资源,在线上形成纵向医学支持,利用远程会诊,实现以各个医生为基点,聚合后方“全科室”乃至“全院”的医疗力量。在最简陋的病区,给患者提供高水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以医者之心,抚慰患者之忧虑。
没有电子病历系统,医疗队护理组自制床位图。在床位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需要关注的患者;建立儿童护理专区、高龄人群护理专区,为上网课的学生设立学习区等。设立寝室长负责制,建立寝室长微信群,以便全面动态了解所有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疗服务。
患者们对医疗队的需求不仅仅是诊疗,更多的还有孤单、绝望时的依靠。方舱医院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愤怒、孤独等负面情绪。因此,在医疗活动中心理干预显得极为重要。医疗队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简单进行评估,针对得分偏高患者由医护重点观察照顾,并在言语沟通及交流中予以潜移默化式的心理安慰,医疗队举全院之力帮助患者排忧解难,患者获得满足,焦虑情绪自然得以缓解。心情好了,机体免疫力得到提升,更有助于身体康复。
每一次查房,临走时的“辛苦了”;每一次采集核酸,结束后得“谢谢你们”;每一个患者出院,在上车前的挥手作别——都是对我们医护工作意义的最高褒奖。
张天夫教授为了帮助患者增加营养摄入,倡议医疗队献出爱心,尽最大努力来帮助舱内患者。季福建、林桂波两位组长带头,队员们纷纷响应,群策群力。医疗队全队向舱内患者捐赠了水果、牛奶、面包等食品和生活物资价值近6000元。患者们收到医护人员的捐助物资,纷纷竖起大拇指,无不激动。这不仅在营养上、生活上帮助了患者,更是一种触碰内心的抚慰。
疫情在前,既身负青囊,我辈必剑指远方。30天,医疗队牢记院党委嘱托,充分发挥中日联谊医院的医疗优势,克服客观条件带来的各种困难,踔厉奋发、勇毅笃行,时刻不忘“白求恩精神”的引领激励,以“勇士精神”艰苦奋斗,以“医者仁心”治愈疾患,以“服务人民”躬耕不辍,用“生命至上”提交“满月”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