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早产儿,出生仅一个多月,出生时体重仅有1650g,这次给孩子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难度非常大,属于省内首例,国内罕见。”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儿科主任张云峰教授介绍说。

近日,吉大二院多学科联动,成功完成一例低体重早产患儿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标志着吉大二院跨进国内低体重患儿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前列。


(资料图)

孕期不足33周的新生儿小桐(化名)出生后因呼吸困难入住吉大二院新生儿科,新生儿评分(Apgar评分)1分钟7分,合并心率慢、皮肤青紫,呼吸窘迫,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跳变得缓慢……

如果持续下去,全身脏器供氧都会跟不上,哪怕哭闹或出汗多一点,都可能让孩子处于晕厥、休克等危险境地,严重的还可能大脑缺血、缺氧,甚至心脏停跳,随时有猝死风险。

吉大二院新生儿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儿外科、麻醉科多学科会诊,利用我院多学科优势,针对该患儿低体重特点(手术时体重为2500g左右),制定精密细致治疗方案,成功为新生儿小桐的心脏戴上“发动机”——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帮助孩子的心脏正常跳动,使小桐今后能像普通孩子一样长大。

新生儿体重低,这对于手术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

需要在极小的区域把心脏起搏器电极片固定在薄软如纸的心外膜上,好比在嫩豆腐上绣花,一针一线都要极其精细,既要缝合牢靠又要避免损伤重要组织。

而且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极少,皮肤组织脆弱,起搏器囊袋制作要求精度极高。

由心外科副主任王天策、儿科主任张云峰、儿外科负责人谷野、麻醉科副主任孙旭芳、心内科张春鹏医生组成的医疗团队,克服困难,结合多学科技术优势成功完成心外膜电极置入,测试电极的感知、阈值及阻抗指标均良好,根据新生儿生长迅速特点充分预留电极长度,采用针极电刀精细游离组织保障囊袋层次完整。由于目前全世界都没有专门针对婴幼儿的心脏起搏器,选择的是最小的一款常规心脏起搏器,并且能够根据孩子今后的生长发育不同时期随时进行心率调整。

据了解,本次吉大二院为低龄、低体重的新生儿成功植入起搏器治疗,刷新了省内低体重患儿植入起搏器手术记录,是我省新生儿管理及起搏器治疗领域新突破。

图片由医院提供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儿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