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9月27日,全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暨国家试点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全力打造盐碱地等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吉林样板”,为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提供坚实支撑。

我省是全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的5个省份之一。全省耕地后备资源679.45万亩,其中具备开发条件的耕地后备资源429.76万亩。国家大力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特别是9月9日国家正式批准我省开展相关试点,对吉林是一个重大机遇。

会议强调,加快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是挖掘新增耕地潜力、拓展补充耕地渠道的重要途径,是严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决策。要高起点高质量地谋划好、研究透,大胆地先行先试,率先探索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新路径新技术新模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力打造盐碱地等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吉林样板”。


(资料图)

会议提出:

一要强化规划引领。

摸清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分布、水资源匹配等情况,抓紧编制建设总方案和年度、地区具体建设方案,推动重点任务加快落地。

二要强化技术支撑。

在良田、良种、良机、智慧农业上下功夫。

“良田”方面,通过土地平整、深耕深松、掺沙改土等物理措施改善土壤结构;通过使用土壤改良剂、增施有机肥,降低PH值、提升地力;对现有技术模式成熟度进行筛选评价、集成优化,分类建立一套技术过硬、可行有效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低成本的盐碱地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

“良种”方面,加强耐盐碱作物筛选与培育,由过去单纯的以水洗碱转向以稻治碱。突出抓好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选育推广一批绿色、高产的耐盐碱作物品种。推动更多国家关于耐盐碱品种选育科研实验等相关项目落地吉林。加快建立育种联盟等科研创新平台,鼓励引导“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参与。

“良法”方面,大力推广水稻有序抛秧机等先进农业机械。

“智慧农业”方面,依托5G技术,大力开展智能传感器、无人机田间作业、无人收割机、实时智能灌溉等相关技术领域创新。

三要夯实水利基础。

坚持“以水定地”原则,加快引嫩入白扩建、大安灌区二期、松原灌区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干支渠输水排水体系,优化水土匹配格局。坚持节水和用水并重、治污和用水并举,做好灌区退水净化处理,提升区域水生态,变“水瓶颈”为“水支撑”。

四要强化项目实施管理。

统筹水源配套、灌区建设和改造工程项目,强化新增耕地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治理后耕地质量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统筹农业生产设施配套,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抓好项目竣工验收及后期管护工作,确保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

五要用好用足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推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

六要完善管护长效利用机制。

加快构建管护新机制新模式,保障项目新增耕地长期稳定种植。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新增耕地承包,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打造弱碱地稻米等绿色生态特色品牌。

七要严守生态底线。

加强源头污染治理,坚决杜绝次生灾害,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持续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八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发挥试点作用,在技术路线、技术模式、技术体系等方面形成好经验,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体制机制。要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部门合力,开展好督导检查,推动试点工作落地落实。

关键词: 资源综合利用 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