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大地,生机勃发。
从江县秀塘壮族乡新合村的山林里,吹响了耕耘希望的号角,拿着锄头的村民们在林间穿梭忙碌。这个春天,他们将在这片山林种下200亩中药材黄精。
“种下‘黄精’,收获‘黄金’。”对已尝到种植林下木耳、林下铁皮石斛“甜头”的新合村而言,林下生“金”已深入人心。
新的希望在这片山林萌发滋长。另一处山林,收获的喜悦挂上眉梢。
剑河县关口高效山地农业示范基地里,一簇簇鲜嫩的黑木耳似一朵朵黑色小花在白色菌棒上层叠绽放,采收工人的笑语回荡在林间。昔日寂静的山林,在种下300余亩林下黑木耳后变成了“聚宝盆”,预计今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希望与喜悦在这个春天交织,生机与活力在滔滔绿浪中迸发。
春日里铺展的美好画卷,是黔东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唤醒沉睡资源,点绿成金的现实图景。
发展林下经济,黔东南优势明显。
黔东南是贵州省重点林区,贵州10个林业重点县8个在黔东南,也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全州林地面积3269万亩,森林面积3009万亩,活立木蓄积1.6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
坐拥丰富森林资源,黔东南发展林下经济底气十足。
从2019年起,黔东南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根本路径,作为推进林业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提质量、强品牌、扩市场”思路,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布局上,黔东南立足实际,聚焦林药、林菌、林鸡、林蜂“四大产业”,突出“一县一业”,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强力推进,形成了兼具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在主体培育上,黔东南围绕优势产业,紧扣育苗、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大力培育林下经济市场主体,实现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全州累计引进和培育林下经济州级以上龙头企业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0家),加工产值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有22家,2021年完成加工产值12.25亿元。
在品牌建设上,黔东南制定《林下食用菌生产经营管理规范》《黔东南小香鸡繁育技术规范》等地方林下经济标准,推动品牌升级,助推产业发展。全州共制定林下产业各类标准42项(其中: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40项);注册林下产品商标5565件;全州获得林下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9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18个。
同时,全力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天柱、黄平、凯里等县(市)基本形成养殖基地、加工园区、冷链销售为一体的林下养鸡全产业链条;推动麻江县依托数万亩的蓝莓蜜源,大力发展林下养蜂,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良性发展,是全国唯一生产商品蓝莓蜂蜜的县;推动锦屏县引进贵枫堂公司形成种苗培育、种植、加工、文旅开发为一体的铁皮石斛完整产业链。
短短几年里,黔东南绵延群山活力涌现,一片片寂寥的山林蜕变成了一个个流金淌银的“聚宝盆”。
有这样一组数据佐证:截至目前,黔东南林下经济利用森林林地面积达705.39万亩,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210个(其中建成万亩基地22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家;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达134.79亿元,平均亩产值达1681元。全州主攻的林药、林菌、林鸡、林蜂“四大产业”利用森林面积达144.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32.2亿元。
杉木之乡锦屏是黔东南念好“山”字经,写活“林”文章,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的典型代表之一。
作为传统林业县,锦屏县“老饭碗”吃出了“新滋味”。依托丰富的林场,该县不仅“无中生有”发展起了亿元产业——铁皮石斛种植,连续摘下“全国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县”“中国近野生铁皮石斛之乡”两项桂冠。同时创新探索出了林上养蜂,林中种石斛,林下养鹅,林内发展森林康养、休闲旅游,林外实施林产品加工的“五林经济”发展模式。在2021年12月国家林草局选编28个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中,“锦屏县‘五林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与“黔东南州高位推进林下经济”一并入选。
林下掘“金”奔富路,好风景更有好“钱景”。
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黔东南州林下经济产业累计覆盖农户38.36万户,其中:建档脱贫户23.87万户,每户年均收入达2500元以上。全州林下种植养殖经营主体1.71万个,总投入26.6亿元,目前,林下中药材加工产值10万元以上主体165个,加工产值达4.99亿元。
下一步,黔东南将持续在“抓单品、出特色、上规模”上着力;持续在“育主体、强基地、促联结”上用力;持续在“建标准、创品牌、优服务”上发力;持续在“强配套、控成本、增效益”上聚力。进一步优化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布局,稳步增加林药、林菌、林蜂、林鸡四大重点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业产值,提升公共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打通销售渠道,健全完善产业链条,全力推进全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