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由陈果负责的团队发明、运用于温室大棚的“太阳能卷膜器”就要正式上市销售了。

念及此,这个与贵州智慧农业结缘的河南理工男,不禁笑了。

记者见到陈果时,他正认真修改着工作PPT。眼前是一张如此年轻的脸庞,正是他,带领团队发明了“太阳能卷膜器”产品,申请了11项相关技术专利,获得第二届贵州工业设计大赛银奖。

今年31岁的陈果,是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助理,也是公司“设施农业”青年突击队队长。

2016年,陈果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贵阳,第一份工作与他的专业非常对口。但在2019年,他辞去工作,来到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

为何有了安稳的工作,又选择从头开始?“我来自农村,特别希望能通过技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新农村做点实事。”陈果说。

他带领团队成员们按照《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要求,准备从节能降碳入手改进农业设备,通过科技创新助力贵州农业现代化。

踌躇满志的陈果,却被现实泼了冷水。从摄氏零下十几度的极寒天气到摄氏三四十度的烈日酷暑,农业智能设备必须保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保持正常稳定的工作状态,设计难度极高。

几番尝试后,陈果与团队成员们选择了卷膜器这一研发方向。卷膜器是薄膜温室大棚中普遍应用的重要设备,操作薄膜的收卷与展开,可调节棚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程度。

但是,现有的卷膜器要么手动,费时费力;要么虽然是电动,但价格昂贵,并存在高电压风险。

能不能设计出一款安全方便、让老百姓买得起用得上的智能设备?陈果团队把卷膜器的动力来源改为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把电动机改为低压电动机,降低设备成本又避免了漏电危险。

然而,低压电机却使系统整体动力不足,承载能力下降。

要让电机在工作状态中高速运转,必须保证功率足够大;为了降低成本,又必须严格控制电机的总功率。这相互矛盾的研发需求,把团队逼入理论的死角。

陈果团队以“死磕自己、造福社会”的科研精神,钻进了机械传动理论的汪洋大海,上下求索解决之道。

公司的实验基地远在距办公室80公里的贵阳郊外,那段时间,陈果每天都要跑去实验基地。大棚里温度四十摄氏度,他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

“那时候,每天晚上连做梦想的都是传动、齿轮这些东西。”陈果笑着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一个“大幅提高传动比并构造异形齿轮”的办法,实现了低压低功率电机的高能表现。

初代样品研制成功,要拿到田间地头去做真实环境测试。

第一次在清镇骆家桥村实验时,村民觉得设备不好用。“其实是因为不会用,我们就慢慢解释。”

半年后再去村民家调研,“他说我们的设备很好用,因为确实解决问题了。”陈果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产品好不好,最终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

“我们的太阳能卷膜器,在单个大棚的设备费用就比传统的电动卷膜器要便宜7万元,每年的电费能节省500多元,可以帮村民节约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设备还做到了智能化,可用手机远程操作,根据天气和棚内情况自动化运行,不仅低碳环保还省时省力省心。

如今,陈果在贵阳结婚安家,孩子都两岁了。今年,他准备在母校电子科技大学读一个在职博士,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知识水

在这位青年突击队队长眼里,智慧农业这条路虽然满是挑战,却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助力贵州 农业现代化 河南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