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谨防“不见面治理”成脱离群众的借口
张玉胜
据3月14日《半月谈》报道,信息化时代,各地普遍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见面审批”“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等新治理方式提高了效率、便捷了群众。然而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由此衍生出脱离群众的新苗头:有的基层干部不善、不愿、不屑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安排工作习惯微信吼吼、处理事情经常电话问问、了解情况依赖表上看看。这种不良风气被一些干部自嘲为“不见面治理”。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本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方式,旨在提高办事效率、便捷办事群众。但此举也迎合了一些干部不敢、不愿和不善与群众见面的心理。人们担心这种电话里问事、网络上办公的“不见面治理”模式久了,极有可能滋生出新的脱离群众现象。
这既非小题大做,更非杞人忧天,透过现实中一些群众反映的情况即可看到某些端倪。比如,一些干部极少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即便一些人人都应参与的事情,也只停留于群里通知,结果经常出现因入群人员少或老年人不用智能手机而通知不到位的情况。
老百姓不仅是基层干部的服务对象,也是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依靠力量,群众中更蕴含着值得干部学习的聪明智慧、锦囊妙计。身处信息化时代,固然少不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之类的工作模式创新,但对该做的群众工作、必要的深入一线的调研,不能有所怠慢。
同样是“沟通”,有些事情在电话里交谈可能远不及当面交流的效果,网上发出的问卷调查也往往不如下基层所了解到的情况更真实可信、丰富鲜活。
党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而脱离群众无疑是危险的。联系群众、调查研究,也是基层干部的必备基本功。“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模式创新,与基层干部中滋生的脱离群众现象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些干部热衷于“不见面治理”,根子还在于怕见、懒见、烦见群众的不良心态。
矫正由“不见面治理”导致的脱离群众毛病,首先需要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只有心里装着百姓、行为上亲近群众,才会与群众有感情,从而愿为其办实事、谋利益。其次,要培养基层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有些人怕见群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话说、没办法,本领欠缺;其三,要通过相应的考核机制进行敦促和“倒逼”,比如,增大群众反馈在基层干部评估考核中的权重,多听群众意见和建议等。
干群关系应该是一种鱼水关系,不管工作方式如何创新,这种关系都不应有所改变和异化,脱离群众的“不见面治理”必须被扼杀在摇篮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