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吉林长春: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彭冰 柳姗姗
辖区的大街小巷,就是战“疫”阵地;一部手机、一张嘴、两条腿,就是战“疫”武器;居民的健康平安,就是使命担当……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吉林省本轮疫情爆发后,社区工作者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为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3月22日,长春市朝阳区重庆街道新华社区党委书记李坤介绍了该社区的防疫经验。
新华社区位于长春市中心,共有66栋居民楼,划分为13个网格,常住居民3580户、6822人。3月8日以来,新华社区有社区工作者25人,各级下沉干部、志愿者共50余人,连续工作在防疫第一线。
“我们社区的特点是老旧散居民楼多、流动人口多,管理起来难度较大。”李坤说,在封闭管理初期,有的居民会有不理解的行为,社区“三长”(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宣传防疫要求,最大限度争取居民群众的配合。
核酸检测是尽快清查病毒,阻断疫情传播链的有效手段,是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不落一人”,新华社区都是连夜做好采样点的布置和准备工作,保证第二天准时为居民采样。为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同时也为了提高采样效率,社区还专门设立了户外临时采样点和流动采样工作组,方便驻街单位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就近就便进行检测。对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还会专门开设“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值守、随到随检。
“社区工作者每天穿梭在楼宇间,我们的付出居民是看得到的,也得到了理解和认可,现在我们在小区做核酸检测时,还会有居民给我们送来暖水瓶、热贴,可以说,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李坤说。
据介绍,疫情发生以来,社区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非常大,平均每天休息时间只有5个小时左右,白天忙起来甚至吃不上一口热乎饭。开展“敲门行动”时,他们穿着防护服一层一层爬楼,一家一家敲门,所有人都在防护服里洗了“汗水澡”。核酸检测点上的工作很忙,因为防护服的穿脱程序比较繁琐,有的同志为节省时间,干脆穿上尿不湿,防护服一穿一天,人一站一天。
在抓好防疫的同时,社区也在积极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锦水路网格有一名尿毒症患者,每周需要去医院做三次透析,全面实施社会化管控以后,他的出行成了难题。网格长岳桂梅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将就医的证明开好送到他手中。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社区坚持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帮助解决。
此外,为了保证社区居民在管控期间的正常生活,新华社区还在辖区内设置了5个物资投放点,随时准备启动。21日晚,社区为居住在辖区内的11个低保家庭,24名残疾、空巢高龄行动不便的特殊居民,每家送去50斤大米和20斤免费蔬菜包。截止目前,新华社区三次新冠抗原自测和多次全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零感染。
关键词: 新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