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全媒+丨早预警 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如何助力防灾减灾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新华社记者周楠、王建、李思远
春分刚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仍被阴雨笼罩。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的茶山上,茶树的嫩芽悄悄探出了头。湘西州气象局的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冯盼盼来到茶山,帮茶农分析未来十天天气形势。
恰如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我国各地近年来持续完善健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监测体系,为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南省湘西州气象局工作人员为茶农提供气象服务。(受访者供图)
气象预警“跑”在灾害前面
早上7点,湖南省气象台副台长唐杰赶到办公室,来不及吃早饭,就忙于组织对这轮低温天气实况资料的分析统计。8点前要完成每日《天气公报》的制作,并尽快送到决策用户手中。
8点参加全国天气预报会商,8点半召开省内天气预报会商,9点又要组织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唐杰说:“气象预警,每一步都在跟时间赛跑。”
数据显示,2021年,湖南省气象局共发布预警24371期,发送各类气象短信约4956万条。其中,通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提醒约5094万人次。
“通过精准靶向发布,提高了预警效率,加快了防灾速度,减灾效果比较明显。”唐杰告诉记者。
“一条预警信息帮助9位村民躲过一劫”的故事,在湘西州保靖县广为流传。
2021年6月29日下午6点4分,保靖县拉响暴雨红色预警,预警信息迅速向相关区域的所有手机用户发送。6分钟后,保靖县迁陵镇哪洞村村民罗景华的手机收到预警信息。没过多久,同样收到预警信息的乡镇干部赶来,将罗景华和邻居共9人转移至安全地带。10分钟后,伴随一声巨响,巨石冲进了罗景华家。
“气象预警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唯有努力再努力,争取每次‘跑’在灾害天气前面。”唐杰说。
气候预测助“黑土地”减灾丰收
春耕备耕之际,记者走进黑龙江省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远远看到一个小型气候环境监测站。“别小看这个监测站,对农业生产可帮了大忙。”合作社理事长杨晓萍说。
农田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降水量、风速等数据会被收集,再用作后台分析。“如果发现某些数据超过正常值,可能引发病虫害,它会发出预警,田间管理人员抓紧预防,减少或避免灾害损失。”杨晓萍说。
在黑龙江省的田间地头,各类小型气候监测站已超过1000个,全省农村气候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覆盖率超过90%。
位于黑龙江省庆安县水稻种植基地的小型气候环境监测站。(新华社记者王建摄)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一些地区极端异常天气明显增多。去年,黑龙江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凌汛、春汛、夏汛“三汛连防”,打破了当地降雨量“七下八上”“西多东少”的传统规律。
“在这种背景下,短期气候预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黑龙江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专家班晋说,短期气候预测即根据过去气候的演变规律,推断未来某一时期内气候发展的可能趋势,再向水利、农业等部门提供建议,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据悉,在灾害多发的2021年,黑龙江省应急、水利等部门根据短期气候预测信息,精准科学调度49座大中型水库错峰削峰,加筑子堤近百公里,有效减少耕地被淹面积近2500万亩,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空天地一体”监测确保水位厘米级调控
今年入汛早,长江水旱灾害防御的“神经中枢”——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从3月17日就进入了24小时值班状态。主控室内,巨大的屏幕上不停闪烁着长江流域的各个点位水位、流速等监测信息,工作人员时而紧盯屏幕,时而三五人一组,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
精准、及时、全面掌握水文信息是水旱灾害防御的基础。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副总工程师陈瑜彬说,水文部门一直苦练内功,监测水平早已今非昔比。长江流域水雨监测预报站点从1998年时的2000多个增加到目前约3万个。加上气象部门管辖的雷达、雨量站等设施设备,目前已经形成集卫星、雷达、水文报汛站、气象站等“空天地一体”的全覆盖水雨情立体监测体系。
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期间,长江委水文中游局汉口分局职工正在开展高洪取样。(受访者供图)
从事水旱灾害防御近20年,陈瑜彬对去年汉江秋汛防御战印象深刻。
2021年秋季,汉江流域发生20年一遇大洪水,丹江口水库发生了7次洪水过程,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依托精准的监测和防洪预报调度智能系统,长江委水文局提前10-12天掌握降雨过程,提前5-10天知晓降雨落区、过程雨量,提前1-3天较为准确预测洪峰量级及洪水过程,最终实现汉江干线水位厘米级调控,避免了中下游主要控制站超保证水位以及杜家台蓄滞洪区的启用,取得汉江秋汛防御与汛后蓄水“双胜利”。
“我们期待长江水旱灾害防御未来拥有新一代利器。”陈瑜彬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