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5层楼、1部电梯、200多人,如何在1.5小时内完成采样(引题)

理工男用精确测量计算做到了(主题)

解放日报记者 李楚悦 整理

对社会的贡献不单单是在职场上做大项目、发高影响因子论文。其实每个人所处的微观环境,因为你的存在而带来一些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包括把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一些知识、技能或经验转化到对所在社区的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石力月

4日核酸检测的前一夜,我和我先生只睡了两个多小时。

因为优化方案搞到了半夜,第二天的核酸采样我们小区安排在6点开始,我们楼又是第一批,得早点起。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需要5点40分让楼内第一批居民下楼。我们各个点位的志愿者都要5点30分就在楼下各就各位。

采样现场志愿者的点位和分工是我设计的。楼内有5个志愿者,我和一名志愿者在一楼电梯口负责按计划依次叫号、统计,另两个人分别站在两个楼梯负责引导路线,还有一个人站在门禁的位置,负责特殊情况下需要按门铃叫号的几位居民,同时接手处置大家带下来的垃圾。

我们这幢楼是35层的高楼,一共有90户,其中74户居民居家,共计200多人。而且,原本有两部电梯,但其中一部需要检修更换,能用的只剩一部电梯。楼里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的住户,总之算得上困难重重。

作为本楼志愿者队伍的队长,我觉得这事不太容易,就和我先生商量。可能是出于理工科的思维,他第一反应是要做精确测量和计算,设计一个方案来执行。

4月1日,第一次实施方案时基本顺利,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感受得到来自邻居们的被需要感,这种感受一下激发出了我的责任感,我觉得有义务保证这200多人的安全。

第一次采样之后,我们打算进一步优化方案,这两次方案都做到凌晨。我的本职工作是大学老师,我觉得志愿者这件事的意义与我的工作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指向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作为知识分子,作为这个社区的一分子,我有责任做这些。

具体设计方案的过程,让吴晓勇本人来介绍。

吴晓勇

我听石力月说了如何为安全采样设计方案的事,一开始确实觉得挺难的。但我们的思路是先摸清实际情况,再把约束条件一项一项列出来。

我的理解是,这个方案里时间和次序的安排规划很重要,所以决定先去楼里实测一下。我掐了一下手机的秒表,看看电梯运行一层楼要多少时间,爬楼梯下一层楼又需要多少时间。另外,为了保证有一定的等候空间,我们打算利用楼下的小花园作为排队等候的空间。为了计算2米间隔要求下最多等候人数,我还去小花园里步测了一下距离。

有了数据之后,就是计算和方案设计了。石力月首先在楼里统计了愿意走楼梯的户数和人数,然后基于大家的意愿,分了楼梯组和电梯组。第一次的方案,分类没有特别细致,尤其是爬楼梯的分组,只分为低区和高区两组。大致估算出不同楼层、不同方式下楼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就是安排次序了。

这个方案要求保证大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地到达采样点。过快容易形成聚集,我们通过依次有序叫号可以解决。过慢会形成断档,就需要有人立即补位。

4日,也就是第二次核酸采样之前,我们又对方案进行了一个优化修改。我们楼在小区里排在第一批采样,我们希望尽一切可能压缩本楼耗费的时间,为后续楼栋提供更多的机动时间。根据上一次的经验,我们对选择走楼梯的住户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组,通过更具弹性的安排,更好发挥步行楼梯的机动调度能力。

大原则是“从高到低”,第一批是高区电梯组,第二批高区步行组,依次叫号,有特殊情况再进行调整。考虑到1至6楼的居民大都选择楼梯的方式,相对迅速,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不受电梯下楼“一梯一户”限制,灵活性强,我就把这部分居民作为机动部分,如果出现断档,可以及时调动,保证检测效率。

为了保证效率,我要实时观察采样的速度,实时评估队列可能堆积或断档的风险,并实时通知楼内负责叫号的石力月按需调整叫号的节奏。我还有一个任务是站在队伍前端,负责照看是否有人二维码调取不顺利,及时帮助。另外,一位志愿者比较熟悉居委会情况,她负责我们楼和别的楼发生交集时的衔接协调,还有一位志愿者负责维持“2米间隔”的排队秩序。

我想呼吁一下,对社会的贡献不单单是在职场上做大项目、发高影响因子论文,或者其他高大上的产出。其实每个人所处的微观环境,因为你的存在而带来的一些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不仅是靠一股热情,也包括把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一些知识、技能或经验转化到对所在社区的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或者转化为对社会其他方面带来的一些积极变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