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医生跨省“千里营救”的泉州宝宝,出院了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友婷 实习生 杜妍
4月18日,深圳医生千里出诊救治的泉州宝宝康复出院了。得知这一消息,为孩子主刀手术的深圳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潘宏光非常欣慰:“感谢家长对我们的信任。祝宝宝健康成长,顺顺利利。”
4月6日,潘宏光与同事严尚前往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给出生仅20多天的婴儿做了一场“拯救”呼吸的手术。两天往返跨越两省,克服疫情等重重困难,一次“千里出诊”在广东、福建两地上演。
据福建泉州市民李先生介绍,3月14日,他的二胎宝宝在泉州南安出生。不久后,宝宝就出现了异常:他的哭声很小,一直无法自主呼吸,只能转运到泉州儿童医院抢救。经过诊断,宝宝患有先天性双侧声带麻痹、Ⅲ度喉梗阻。这样的罕见病,在地方医院一年也碰不到一例,医生建议转院治疗。李先生辗转打听到,目前国内只有深圳、上海两家医院能进行治疗。但由于当时上海、泉州都发生了疫情,他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了深圳。
4月3日晚,接到家长的求助信息后,深圳卫健委及时联系了深圳市儿童医院。麻晓鹏院长第一时间组织相关科室,成立了救治小组。考虑到孩子出生还不足月,当时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救护车跨省转运、直升机转运、高铁+救护车接力等方案风险太大,小小的意外都可能危及生命。最后,医院决定派出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潘宏光和主治医师严尚,前往泉州救治患儿。
“我们考虑再三,决定把风险留给医生,将安全带给孩子。”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麻晓鹏介绍,当时,泉州市儿童医院所在的丰泽区有中风险、高风险区域。两位深圳医生“千里救婴”,不仅要冒着被感染风险,回深后还要严格按照防疫政策,进行闭环管理。但是,派出医生前往泉州手术,能规避宝宝在长途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患儿和家长从中高风险地区转运过来需要隔离的限制,“去了不一定感染,但孩子不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
4月5日,两位医生打包了两大包行李,带着约二十件手术器械赶赴泉州。赶到泉州儿童医院后,他们就与当地医护团队讨论手术方案,与家长术前沟通,一直忙到深夜才躺下。
第二天一早,手术开始。这是一场“硬仗”:先天性的双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咽喉通道很窄,声带就像两个门一样不能外展,无法随呼吸打开,空气进不去,患者就会呼吸困难。传统的手术是气管切开术,相当于另开一扇门来维持呼吸,但患儿可能要终生戴着气管套管,也容易感染。新术式是把声带充分外移,“这相当于把门轴往外拉并固定,开个缝隙,保证呼吸通畅,如果成功可以不需要气管切开”。
但由于手术位置和麻醉同时占用气道空间,手术空间狭窄不好操作和定位。而新生儿又不同于成人,缺氧耐受力极差,特别是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孩子,缺氧会危及生命。手术不但考验医生“手活”,对医生的心理素质、团队的应变能力,也是一大考验。
不过,潘宏光医生曾在国内率先开展“声带外移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双侧声带麻痹,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术开始后,在两地医护团队的默契配合下,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两个半小时后,手术成功完成。术后第二天,患儿已拔气管插管改正压通气;术后第五天,已能不依靠任何机器正常自主呼吸。术后第十二天,宝宝各方面指标恢复良好,当天办理了出院手续,比预计的出院时间提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