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没有选择,只有战胜疫情”

上海实行全域静态管理后,那里的抗疫以及隔离生活成为多方关注焦点。近日,几名在上海生活的外籍人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讲述了自己的真实“隔离”生活。这其中,有温情有感动,更有对上海这个“第二故乡”释放的善意和理解。

新西兰媒体人:上海没有选择,只有战胜疫情

“居家隔离多日,我都觉得自己现在像个防疫专家了!”在上海生活、工作了近10年的新西兰媒体人安柏然(Andy Boreham)4月1日开始了他的隔离生活。他说,即便是看到上海疫情突变、感染人数激增时,也并没有特别担心,他说因为了解中国。

“我相信上海最终能够战胜这次疫情。此前,上海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专家在过去两年应对境外输入病例时积累了充分的经验,他们治愈了许多感染的归国者,让他们健康地回到了家乡。”安柏然可以说是个中国通,曾走访中国多个地方。他在推特上发布视频反驳西方各种偏见和涉疆谣言,遭到西方媒体的攻击污蔑,推特甚至给他打上了“中国官方媒体”的标签。

安柏然说,虽然在上海的这个小区生活了五年,但之前很少和邻居联系。没想到,在隔离期间的短短几周里,他就通过微信群结交了一些新朋友,“很多人添加我的微信,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助,这真的让人很暖心。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我们团结在了一起,我们都知道这种经历在大城市的公寓生活中并不常见。” 安柏然还参加了小区的团购活动,并和邻居一起参加邻里互助活动。

对于西方媒体对上海疫情的报道,安柏然说,“我知道这些报道一定会说些什么。在中国发展形势大好的时候,这些西方媒体的报道已经够坏了,而当上海这座城市陷入困境时,可想而知他们的报道能有多糟糕。”安柏然坚持认为,“这一次,上海没有选择,只有战胜疫情”。

法国主厨:跟我做“居家美食”

对于很多热爱美食的中国观众来说,法国主厨戴广坦(Corentin Delcroix)是个“老熟人”。他曾出现在多档电视节目中,个人社交平台上有近400万粉丝。对于戴广坦来说,让隔离生活变得开心起来的必然是美食。

戴广坦是一位长居上海14年的“上海女婿”。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戴广坦表示,“上海这座城市充满活力,节奏很快,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个‘绝佳选择’”。看到自己心爱的城市因疫情陷入停转,戴广坦觉得“可惜”。尤其是看到一些外国网民对于上海和上海人的偏见与攻击,让他“十分痛心”。

家住黄浦区的戴广坦一家,在疫情初期也受到了物资紧张的困扰。戴广坦说,“好在我是厨师,家里的储备比较多。但有段时间,也只能鸡蛋、白菜,白菜、鸡蛋这样反复吃。”后来,当团购运转起来以后,物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戴广坦也开始琢磨: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用简单食材制作美食。戴广坦开始发布“居家美食食谱”,除了西餐的“简易版巧克力蛋糕”,他还在视频里教大家做中餐,比如“自给自足杂锦炒粉”“卷心菜休闲饼”“素蟹粉小笼包”等,甚至还分享了自己在家制作豆腐和腌制酸菜的方法。他说,看到大家评论说“学会了这道美食”,他就会觉得很开心。

戴广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看到法国、美国的死亡人数这么高,即便我们不是医生或专业人士,也明白其中差异。我认为,如果可以保护老人的生命,哪怕隔离三个星期、一个月,也是值得的。虽然这会让生活变得很不方便,但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上外老师:他们不能理解

“‘朋友’有一种解释是:‘月’为‘肉’,‘友’为‘手拉手’。这表示‘朋友’就是‘我给你弄肉你给我弄肉,手拉手一起走’,可谓‘患难见真情’”。来自埃及开罗的马晓宇(Muhmoud Soliman)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东方语学院阿语系担任外教,在上海生活了5年多。他用对“朋友”一词的解释表达了自己在疫情中的感受。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马晓宇说,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充满包容性。虽然他的根在埃及,但在上海结交了很多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朋友,他对上海有“真感情”。

居家隔离期间,马晓宇说他唯一不方便的就是“喝不上奶茶”“吃不到麻辣烫”,每顿饭都要自己做。“这也让我过上了健康生活”。马晓宇对记者说,他利用这段时间“居家健身”,练腹肌、练手臂、练肩膀塑形,“雕刻肌肉线条”。结束隔离之后,他希望以一个健康、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马晓宇开玩笑说,如果有学生把他称为“男神”,问他“身材怎么变得这么好”,他就会“凡尔赛”地说:“随便长的”。

在谈及“动态清零”还是“躺平”时,马晓宇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同样是外国人的视角,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和不在中国的外国人看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动态清零”是最合适的政策选择。在这波上海疫情之前,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可以说“动态清零”政策有效保护了中国国民和生活在中国的外国公民的生命。很多外国人是不能理解这有多重要的。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樊巍 单劼 胡雨薇 冯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