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进“跨省通办”走深走实(新视角)
郭天宠
开具户籍类证明,是否要各地跑,来回折腾?在外省生活,婚姻登记是否要回老家办理?老人到大城市投靠子女,生了病医保能否报销?有了“跨省通办”,这些生活,上异地办理的“麻烦事”变得不麻烦。近年来,各地加速平台建设、加强数据共享,越来越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获得群众认可和点赞。
“跨省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企业少跑腿。据统计,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约1.25亿,企业跨地区的经营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对跨省办事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列出的“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其中很多属于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直接关系公众生活、企业生产。可以说,能否打通壁垒,真正实现“通办”,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关系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
“跨省通办”促进政府效率提高,推进数字政务与数字政府建设。各地积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力量,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为“跨省通办”提供实现路径、解决方案。此外,还通过拓展政府线上服务事项、整合政务资源,为群众和企业带来方便实惠的同时,也有力促进政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尽管“跨省通办”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要看到,当前仍存在一些地域壁垒和部门壁垒,致使部分事项还未能实现跨省办理,群众和企业异地办理部分业务时依然存在“两头跑”“折返跑”现象。推进“跨省通办”走深走实,十分必要。
“协同”“共享”是关键。政务协同、数据共享是推进“跨省通办”走深走实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以婚姻登记为例,要想实现“通办”,不仅需要全国各地的婚姻登记信息,还需要与公安、外交、法院等部门协同合作,共享相关数据,并将信息进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婚姻登记准确性的前提下,让爱成为可即刻兑现的幸福。这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加强磨合、打好配合。
“探索”“总结”是常态。“跨省通办”事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先试点后推广是推进“跨省通办”走深走实的重要路径。比如,民政部在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公安部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开展“新生儿入户”“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等事项的先行探索。在试点过程中能总结经验,也可发现问题,而这一切,都为更多的“跨省通办”事项逐步推广做了充分准备。
通则不痛,通则不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面对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各地各部门既要加快打通业务链条和数据共享堵点,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也要扎实做好当下已经实现了的“通办”事务,持续优化完善相关工作,最大限度服务公众和市场主体,真正便利群众生活,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