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台两地嘉宾学者探讨宜居城市建设(引题)

城市温度,从备一把路边座椅始(主题)

解放日报记者 王海燕


【资料图】

“为路人备一把座椅,城市添了一份温情。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座椅出现在上海街头。”在昨天举行的2023年沪台研讨会上,市政府参事江海洋分享的城市座椅案例引起共鸣。什么样的城市是有温度的城市?一座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聚焦“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文旅商传承与发展”话题,来自沪台两地的嘉宾学者进行了探讨。

1.9万处公共座椅

“我对一座城市的判断是从机场与车站的厕所开始的:干净、无味,有纸、有热水。这些细节在瞬间让你觉得这座城市的温度。”江海洋说。除了厕所,他还提到了公共座椅。

2021年12月31日,在市长与参事座谈会上,江海洋曾提出一个建议,“是否尽可能地在街道、绿地空余地、商业街、地铁车站等公共空间安置供歇息的座椅,让上海成为一座随处可以坐下来休息的城市”。

在江海洋看来,上海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可以邀请市民个人捐助座椅,座椅上镌刻捐助人祝福路人的话语,也可以动员机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捐资助力,使上海成为全世界供路人休息座椅最多的城市。

一把休息座椅虽小,背后涉及了6个部门,要优化设置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江海洋没想到,这个建议当即得到市长的回应,一周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成立专门小组先后完成了全市公共空间休闲座椅的调查,梳理了市政、绿化、市容等6个不同部门关于座椅标准的规范,制定《本市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的工作方案》,截至目前,上海优化提升公共空间休息座椅1.9万处,今年还将推广到郊区五大新城。

“为路人备一把座椅,为城市添一份温暖,这是一座城市人文关怀的起点。”江海洋说,如果常年坚持,日积月累,上海将成为世界国际大都市中路边座椅最多、最亲切、最温暖的城市。

“城市有温度,无论长期或短暂停留,在此的经验,就会成为生命中一道鲜明的记忆。”隐庐书院山长林谷芳也颇有感触,一座城市的一花一草、一窗一凳,一点点人情味,都会在人们心底深处留下印记,使之愿意一去再去,甚至长久居住。

拖着行李箱看展

城市的吸引力在哪里?在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看来,艺术是一把“万能钥匙”。

上海是艺术之都,拥有162座博物馆、100座美术馆、134家剧院,每年举办文博美术展览2000多场、国内外演出4万多场。此前上海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汇聚了52件世界大师真迹作品,首次完整呈现了浓缩的西方发展史,许多境内外观众打着“飞的”、拖着行李箱专程来上海看展。

市文旅局对这个展览还专门做了抽样调查,短短98天的展期接待观众突破42万,拉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1:15,远超1:6的文化对城市消费拉动效应的国际惯例。其中,女性观众、年轻观众、外地观众占比分别达到70%、60%和50%,这充分说明,高品质文博美展对消费引流作用明显,“Z世代”和“她经济”展现出蓬勃的艺术活力。

台北变电箱改造

《春秋谷梁传》记载,城为保民为之也。中国艺术史学者朱惠良认为,自古以来,人就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中最重要的个体,所以,城市发展须以人为中心。

她以台北变电箱改造为例做了分享。变电箱是街道美学载体之一,扮演着城市画廊的角色。台北市政府透过“台北城市生活景观改造计划”与民间的“都市酵母”合作,透过色彩、符号信息整理,让台北市民更加了解环境美学的构成,和谐搭配周遭环境建造物,再提出台北市色彩体验的可能性。

台北市区分布有9000多个变电箱,从深绿色到繁复彩绘,透过减法的思维,将变电箱融入街景,并整理上面的信息为符号。在改造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能像酵母一样,影响周边的人、改变身边的环境,让沟通成为城市保留温度与美好的方法。从2016年改造开始,逐渐遍及全台132万个变电箱,开启了全民对都市景观的思考,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唯有以人为核心的互动沟通,才能有效地提升城市温度和文化品位,让每座城市得以拥有独一无二的风貌。”朱惠良说。

关键词: